中证网
返回首页

回归本源 有序转型 探索券商资管业务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中国证券报
作者:

国联证券资产管理部行政负责人(A角)兼任机构业务部行政负责人(A角)贺巍

一、新规整改过渡期结束,券商资管迈入发展新篇章

随着2021年末过渡期正式结束,2022年正式迈入资管新规元年。伴随着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券商资管业务开启了新篇章。

2018年4月,一行三会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 号,简称“资管新规”),开启了我国资管业务转型升级的序幕。紧接着,银保监会、证监会以资管新规为纲领,陆续分别针对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制定和颁布具体实施细则,资管行业迎来全新的大资管时代。历经三年多,资管行业如期有序完成整改,各项改革目标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生态得到改善,不同的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标准得以统一,原分业监管下标准差异催生套利空间的弊端取得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效率明显提升,资管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显著增强,资管资金的运用渠道逐渐规范化,大量表外资金回表,改善了金融机构负债端的压力,更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助力普惠小微、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科技和产业链金融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在三年多的新规整改过渡期内,资管行业经历了艰苦的破刚兑、去杠杆、限通道、压非标等过程,诸多隐含风险得以有效缓解。放弃粗放式发展模式、扎实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已成必然趋势。

 当下,券商资管正站在新的舞台上,直面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竞争。与公募基金相比,券商资管尚未在投资者心中建立较饱满的品牌形象,而公募基金经过20年的沉淀发展,产品可供参考的历史业绩较长,已经形成不少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明星基金经理和头部机构,品牌效应明显。而作为资管业务新势力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背靠银行母公司的资源,在产品资金端、获客能力上具备明显优势,过去4年规模增长迅速。202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其中理财子的产品规模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87%,势头迅猛。同时,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申请整体进度较为缓慢,自2020年《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出台至今,100多家券商中仅14家申请到了公募牌照,公募业务发展受到掣肘。当然,随着今年公募管理人新规对于“一参一控”限制的放松,相信会有更多的券商,在不远的将来有望获准开展公募业务。

今年来居民的避险情绪升温,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渐偏向保守,对净值化产品的波动容忍度更低,这增加了产品管理者的投资难度,更考验管理者主动管理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券商资管需要抓住资管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历史契机,加快布局主动管理业务,行业发展回归主动管理本源。随着降杠杆、去通道、打破刚性兑付的业务整改完成,券商资管规模压降速率逐渐平缓,主动管理规模稳步提升,策略重点逐渐从固收向固收+、以及多资产投资组合转移。此外,券商资管转型进一步提速,多家券商积极筹设资管子公司并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加速布局公募赛道。在此格局之下,券商资管机构需要不断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前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全品类的产品体系。

二、券商资管整装再出发,行业差异化发展特色凸显

2018年资管新规以来,泛资产管理行业规模表现分化,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规模稳步增长,尤以公募基金增速最高,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管规模经历了3年新规整改与通道压降,规模持续下降后有望触底反弹。

 

图1:2019-2021年全市场资管行业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证券公司资管业务发展成效显著,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业务质量不断提升

根据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22年5月,证券公司私募资管产品规模合计7.36亿元。与2018年底相比,在业务规模下降的过程中,业务结构发生了巨大调整,由单一计划占比80%以上的结构,调整为单一集合规模各占一半,并且集合产品规模首次超过了单一产品规模:新规前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计划规模大幅缩减,由2018年末的10.99万亿压降至今年5月的3.65万亿,总降幅高达67%;集合业务规模则稳步提升,由2018年末的1.91万亿元增长至今年5月的3.71万亿元,增幅高达94%。

但随着业务结构的调整,规模降低并未影响收入水平。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逐年稳步上升,自2019年末至2021年末,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增长42.7亿元,上浮15.51%。集合业务规模提升带来的收入增长填补了单一计划规模缩减的影响。反映出券商私募资管在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业务质量也有所提升。

 

 

2、规模和收入加速向头部集中,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根据基金业协会和证券业协会公布数据统计,近年来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规模的TOP5占比逐年提升,规模占比由2019年的26.61%提升至2021年的41.27%,收入占比由2019年的26.34%提升至2021年的36.32%。可见券商资管行业整体的规模和收入正加速向头部集中,行业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且规模集中度更为明显,规模TOP5占比(41.27%)较收入TOP5占比(36.32%)更为向头部集中。

 

 

 

3、产品类型不断丰富,策略重点向固收+、以及多资产投资组合转移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居民资产配置意愿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仅配置单一类型的资产愈发难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投资需求,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也逐渐深入人心。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产品备案数据,从2019年至2021年,证券公司私募资管业务新设产品中,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从85.91%降低至65.64%,产品数量占比从73.26%降低至41.62%;与此同时,混合产品规模占比从9.06%提高至22.54%,产品数量占比从19.85%提高至45.98%。从业务类型分布的变化可见,虽然证券公司私募资管业务当前仍以固收类业务为主,但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均有大幅增长,策略重点逐渐从固收向固收+、以及多资产投资组合转移,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4、加速布局资管子公司,公募化转型提速

随着2022年5月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一参一控一牌”新规落地,券商资管往公募牌照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设立资管子公司并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已成为券商资管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wind公告信息及证监会公示信息统计,至少有以下12家证券公司筹划子公司事宜,其中7家同时筹划申请公募资格。

 

在加速布局公募业务的同时,根据《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操作指引》,2019-2021年间,证券公司大集合产品改造不断加速。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底,42家管理人合计完成产品改造205只,除部分保证金产品仍在陆续改造中,其他大集合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落实转型,回归本源,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券商资管的发展方向依然是坚定不移落实转型,加速回归资管本源,从而推动业务的高质量发展。行业参与者需要重点研究与突破的可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模式转型,定位差异化、特色化,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体系。

资产管理业务的根基在于满足投资者持续多样化、深度化的财富管理需求,核心在于投研、风控能力,而抓手则在于在能力范围内构建独具特色、更能覆盖客户需求的产品体系。券商资管行业,应当配合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大方向,积极调整战略投资思路,努力发挥联结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的桥梁作用。行业一方面应尽最大努力服务好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助力全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则应把握机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进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笔者所在的国联证券为例,公司在规范转型过程中,聚焦资产管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积极探索顺应资管新规的业务发展方式,力争实现财富管理模式与能力蜕变。作为中型证券公司,国联证券以泛财富管理战略为核心,将国联资管定义为公司财富管理战略部署中的“泛资产配置平台”与“泛FOF中枢”,将重点精力与资源向打造投研、风控、产品设计能力等核心能力方面倾斜。基于公司资管业务在长期发展中业已积累形成的固收、固收+、混合、权益及衍生品、FOF等多种成熟产品系列,公司始终在不断探索,如何通过精准化、差异化的区分,为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供给,真正实现泛资产配置平台的功能定位。

此外,作为券商资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重要业务形式,如何打造公司自己的ABS业务线特色,为相关企业提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产业实现健康发展和绿色转型,也是包括公司在内的各行业参与主体可能都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2、队伍转型,打造专业化、高素质、年轻化、数字化人才发展模式,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推动优秀人才与团队共同成长。

经营模式的转型、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最终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资管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和选拔至关重要,是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如何构建市场化、归属感,并高度强调责任感的人才吸引与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公司人才队伍的整体智力、战力与凝聚力,从而沉淀公司自身的投研底蕴与风控体系,使公司得以在未来更长的赛道中,持续不负投资人的期待,这也将是资管行业永远的课题。

从人才培育的细分方向来看,投研团队的能力建设讲究是重中之重。即,在统一目标价值观的基础下,形成有深度、有广度、有梯度的投研团队架设。具体来说,一是如何通过明晰产品定位、参与市场对比,优化投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投研团队差异化、互补化,增强整体竞争力;二是如何吸取外部资源,加深内部各自领域研究,将投研资源实务化,更高效化的融入投资,从而拓宽投研团队整体覆盖面,形成良性互补机制;三是如何培养年轻员工,建立正确投研框架及方法论,以达成投研团队梯队化建设,提高团队积极性。投研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为投资者服务,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投资策略多样化,投资风格多极化的长期目标,通过高效的投研协同,创造多样化投资基金产品,增强产品抗周期能力,满足各类客户资产配置需求。

3、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探索数字化转型。

数字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在提升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创新的同时,还能降本增效,为传统金融业务、技术、产品服务等带来多种发展可能。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券商资管行业将持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引进技术人才,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从局部赋能演变成为全面赋能,以业务价值提升为导向进行数字化布局,探索数字化转型,力争数字化转型发展红利,提升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水平。具体策略而言,诸如利用海量数据,建立风控模型、估值模型、业务模型等,将数字化应用于资管全产业链,使用算法分析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更好的评估风险,发现资产价值。再比如将数字金融应用投顾场景,考虑通过算法完成财富管理流程,根据投资人风险和投资偏好,智能匹配合适的产品,在合规框架下,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投顾业务发展,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

相信在金融数据和数字技术的双轮驱动下,行业将通过探索数字化金融在券商前台财富管理,中台智慧化运营,以及后台数据治理和合规管理领域的典型实践,发展出一条适合券商资管的数字化转型道路。

 4、机制转型,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打造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和发展平台。

作为高度依赖人才驱动的资产管理行业,健全科学健全的薪酬激励机制是业务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能否做好收益激励和风险约束的平衡,更好地引导投资经理进行长期价值投资,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长期稳定增值。同时,核心管理人员、投研人员和市场人员的稳定性,对业务的长效发展至关重要。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薪酬激励机制创新,吸引顶尖人才加盟,并鼓励核心骨干更多着眼社会责任、客户利益与企业文化,避免造成短期逐利或过度承担风险的导向,将直接决定资管机构能否在转型发展的赛道中笑到最后,因此值得每一家资管机构认真思考并切实践行。

搭建长效激励机制,符合资管行业长期运营模式。随着券商资管行业更多更快地进军公募基金领域,已成熟应用于公募基金领域的员工持股等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未来或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实践应用。

四、结语

展望未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新的时代已开启,监管统一、需求提升、技术革新,为资管业务带来了转折和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作为券商资管,一方面应该继续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实体经济部门,助推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另一方面,须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使资管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通过市场长周期多维度考验,做好居民财富管理工作。在产业支持上,除了关注传统的产业、基建的投资机会,也要践行ESG责任投资理念,紧跟国家产业变革方向,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达成,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金融之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