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方园林总裁刘伟杰:未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欧阳春香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为“中国园林第一股”,东方园林前不久受到北京市朝阳区国资中心的纾困支持,成为朝阳区国资委的实控企业。国资入主后的东方园林有哪些新变化,新管理团队将有哪些新举措?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了东方园林的新任总裁刘伟杰。

  刘伟杰表示,朝阳国资入主之后,东方园林制度化建设得到保障,进一步健全了内控体系,经营管理逐步回归正轨,特别是对公司外部融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目前东方园林已显著好转,公司业务开展稳步进行,未来公司将瞄准生态做精,环保做强,循环经济做优。

  国资入主解决流动性问题

  今年10月东方园林公告,公司股权转让过户完成。10月28日,东方园林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并任命了新高管团队。

  刘伟杰坦言,东方园林是生态环保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人才、技术、品牌优势突出,在全国有丰富的项目储备和资源。虽然此前因流动性问题一度陷入困境,但公司核心竞争力还在,目前公司债务压力已经大幅下降,风险已经得到缓解,业务正在快速恢复中。

  国资入主东方园林后,把东方园林纳入混改企业管理。朝阳国资作为实控人,通过董事会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管控风险,由高管团队负责具体执行。谈到国资入主带来的变化,刘伟杰坦言:“国资入主后,东方园林的主业不但没有削弱,相反得到进一步增强,打造生态环保领军企业的战略得到进一步保障。”

  他介绍,国资入主之后,对东方园林支持很大。公司新增融资债期拉长,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上升;融资成本大幅下降;融资渠道显著拓宽,除了传统银行渠道,绿色债、资产证券化等多途径都在探索。

  10月30日东方园林公告,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对东方园林及其发行的“16东林02”“16东林03”债券进行信用风险要素分析后,决定维持公司主体信用等级AA+级,并调整评级展望为稳定。同时,调升“16东林02”“16东林03”的债券信用等级至AAA级。

  “目前公司资金链平稳运转,整个业务也转起来了,并且开始投资新项目了。”刘伟杰说。

  调整业务结构控制风险

  东方园林因在PPP领域狂飙猛进而名声大噪,在经历这一轮危机后,未来业务将如何规划?

  “此前公司生态方面的PPP业务投入大、周期长,如果遇到宏观环境和金融政策变化,就容易造成流动性危机。”刘伟杰说。

  他介绍:“我们目前近百个PPP项目中已经落实和即将落实贷款的项目有近半数,部分项目进入收尾回购阶段,剩下的项目,我们将优中选优,控制风险。”

  刘伟杰说,未来东方园林的业务将聚合化,整体上是三块业务,一块是生态,一块是环保,一块是循环经济。生态治理业务会控制一定规模,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加大EPC占比;第二种是新增PPP项目转向一些支付能力较强的区域,支付能力较差的区域就不做了。

  “未来东方园林会加大结算和回款力度,降低应收账款及存货在总资产规模中的比例,加大运营资产规模投入。从明年开始,可能运营资产投资占比会逐步上升。我们一方面将会控制工程类资产规模,另一方面加大运营资产比例,没有现金流资产是不行的。”刘伟杰认为。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东方园林环保资产、循环经济类项目的投入实施,公司运营类资产将逐步提升,资产结构会有明显改善。相应的收入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强现金流的资产性收益贡献度将会加大。

  聚焦生态与环保产业

  在刘伟杰看来,未来中国的生态环保行业将从跑马圈地、工程为王的时代进入精耕细作、规模与技术并重的时代。行业龙头的标准,不仅要看能拿下多少个河道项目,中标多少个景观工程,还要看能否真正让污水变净水,让废土变良田,让有害变无害。拥有领先规模和先进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为龙头企业,东方园林在国资入主后除了继续保持规模优势外,作为一家拥有6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公司,我们将继续保持技术与人才的优势地位。”他说。

  业务方向上,刘伟杰给出的答案是,公司业务会聚焦生态与环保产业,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做精,环保做强,循环经济做优。

  “这些业务并不是摊大饼,而是各自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其中生态治理转向收益更高、回款更有保障的城市区域。环保方面,继续加快建设工业危废处置产能,同时引进新技术发展城市固废,为无废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下一步东方园林还将致力于循环经济发展,利用已掌握的核心科技,对工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进行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园区,提供增值服务。”刘伟杰解释道。

  业内人士指出,北京市朝阳区拥有大量固废处置、水环境治理等优质环保项目和资产,资产证券化空间广阔。东方园林是朝阳国资旗下首家A股上市平台,未来不排除朝阳国资以增发或其他形式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实现资源整合,强强联合。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