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科创板上市申请通过审议 瑞联新材发力OLED显示材料

何昱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6月10日,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联新材”)科创板上市申请成功通过上市委会议审议。待注册通过后,瑞联新材将成为西北地区继西部超导、铂力特、三达膜之后的第四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瑞联新材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专用有机新材料,主要产品包括OLED材料、单体液晶、创新药中间体,终端应用领域包括OLED显示、TFT-LCD显示和医药制剂。公司拟募资10.52亿元,用于OLED及其他功能材料生产项目、高端液晶显示材料生产项目、科研检测中心项目、资源无害化处理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建立技术优势

  瑞联新材前身为西安高华近代电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由西安高华电气、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于1999年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2016年1月,公司股票挂牌新三板。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有机材料的化学合成、纯化、痕量分析及量产体系等方面建立了技术优势。2017年-2019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514.44万元、2797.83万元、3890.17万元。

  招股书显示,公司是国内OLED前端材料领域的主要企业之一。公司显示材料产品覆盖目前主流的两类显示技术,即OLED显示和液晶显示技术。

  在OLED材料领域,公司已开发OLED前端材料化合物超过1300种,自主研发的合成路线超过1800种,生产的OLED前端材料实现对发光层材料、通用层材料等主要OLED终端材料的全覆盖。在液晶材料领域,公司开发各类单体液晶化合物超过900种,自主研发的合成路线超过1800种,生产的单体液晶覆盖烯类单晶等四大主要系列。在医药中间体领域,公司构建了“核心产品突出、梯度层次明晰”的产品结构。

  在海外市场,公司与Idemitsu、Dupont、Merck、Doosan、Duksan等全球OLED终端材料领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国内市场方面,公司与混晶厂商八亿时空、江苏和成、诚志永华均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7年-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19亿元、8.57亿元和9.90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7533.88万元、9245.70万元和1.41亿元。其中,OLED材料业务营业收入由1.88亿元增长至2.29亿元。

  延伸产业链

  除原有显示材料生产业务外,瑞联新材在医药中间体产业有所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医药中间体CMO/CDMO业务的收入主要来源于PA0045。报告期内该产品销售金额分别为1.21亿元、4891.15万元和1.44亿元,占医药中间体业务收入分别为94.29%、80.88%和92.3%。PA0045是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新药的医药中间体,该肺癌治疗药物已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地注册上市,并于2018年在中国上市并进入医保目录。

  同时,公司一种受托研发合成路线工艺、用于生产治疗子宫肌瘤药物的医药中间体,对应的药品研发已进入临床三期。该医药中间体已进入放量阶段。公司取得的订单金额超过400万美元。此外,公司处于在研阶段的医药中间体项目超过10个。其中,2019年已实现1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的产品达到4个。

  公司预计,随着在研产品对应终端制剂研发阶段的推进,更多的医药中间体将随之进入放量阶段,成为显示材料以外的另一重要利润来源。

  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作为新型显示技术,近年来OLED显示的商业化应用逐步体现,市场规模不断增长。IHS预计,2023年AMOLED显示面板在智能手表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2.3亿美元,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将带动AMOLED显示面板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19年至2023年,AMOLED显示面板的出货面积预计将从807.62万平方米增至1731.05万平方米,复合增长率达到21%。

  瑞联新材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OLED和液晶材料的研发投入,全面提升新产品研发速度,提升现有单体液晶产品的品质,巩固公司在显示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瑞联新材此次募投资金主要投向与主营业务相关的OLED材料、液晶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对公司现有OLED材料产能进行扩充,有效提升公司OELD材料的生产能力。

  瑞联新材表示,公司核心产品显示材料为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关键材料,其大部分上游关键材料中的高端品类仍为日韩和欧美企业所垄断,该部分关键材料具有技术门槛高、利润率丰厚的特点,具有广阔的进口替代空间。

  基于已经建立的与国际国内领先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建立的高效研发体系,未来公司将力求在OLED/TFT-LCD面板生产所需的关键膜材料、光刻胶及其前端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并对5G产业关键材料液晶聚合物(LCP)薄膜材料积极探索,逐步将业务延伸入高分子材料领域,进一步拓展公司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成长空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