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FF提交纳斯达克上市申请 募资逾10亿美元

唐强证券时报网

  美东部时间1月28日,贾跃亭旗下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以下简称FF)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 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NASDAQ交易代码:PSAC)宣布,双方已就业务合并达成最终协议。在合并完成后,FF将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FFIE”。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获悉,此次,FF普通股PIPE包括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的超过30家长期机构股东,PIPE(上市公司私募股权)基石投资人包括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大型金融机构、中国排名前三的民营汽车主机厂和中国发达城市,此次合并交易将为FF提供约10亿美元的资金。

  股权价值约34亿美元

  据悉,FF此次超10亿美元的融资额,创造了美国通过SPAC方式上市的新能源车企的融资纪录。

  需要指出的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是美股市场一种借壳上市的方式。与买壳上市不同,SPAC是由投资方自己造壳,其自身并没有实际业务,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并购非上市公司来实现注入业务和价值增值。为了确保并购成功,SPAC管理层还可以同步进行PIPE融资。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3日,已有248家SPAC公司完成了IPO,融资额约828亿美元,已经超过了传统IPO同期的融资额。在电动车领域,有包括Nikola、Fisker在内的数家公司成功通过SPAC实现IPO,自从被曝出与FF的合并传闻后,PSAC股价已上涨超过30%。

  FF表示,本次合并交易将为FF提供约1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PSAC以信托形式持有的2.3亿美元现金(假设不赎回的条件下),以及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超额认购(7.75亿美元)完全承诺的普通股PIPE,为FF 91的大规模量产和交付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

  根据目前的估算,以每股PIPE认购价格为10美元计算,该交易显示合并后,FF公司的隐含股权价值约为34亿美元。

  FF相关人士表示,此次交易得到了主要供应商的支持,其中多家供应商将成为股东。待交易完成后,假设PSAC股东没有赎回的操作,合并后的公司将获得最多10亿美元的现金。FF和PSAC的董事会都一致批准了拟议的业务合并,预计合并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其进度取决于相关方的批准及监管部门的审批速度。

  有望在国内落地

  上述人士表示,投资人和合作伙伴将全力支持FF 91的量产以及后续车型和I.A.I系统的升级开发。尤其是中国排名前三的民营汽车主机厂和重点城市的合作伙伴,将协助FF迅速实现在中国市场的落地,FF也将成为上海成功引进特斯拉后,中国引进的第二家美国智能互联网电动车企业。

  实际上,在1月27日,已有众多媒体报道,珠海市国资将参与投资FF 20亿元。其中,珠海两大龙头国企,格力集团与华发集团携手参与了此次投资。此外,吉利也被传出将投资FF 4000万美元,并在车辆代工、自动驾驶等多领域进行合作。

  有分析认为,珠海国资投资FF符合当前珠海国资投资战略,以及整个大湾区改革布局,也让投资者有信心上车。此次若珠海国资投资FF,应该不仅仅是给钱,而最重要是将FF引入了当地,并规划围绕其建立起创新型新能源产业集群。

  作为传统车企,吉利有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供应链体系和整车制造能力,这些优势将加快FF的产品和战略在中国落地。同时,FF还可以通过吉利在欧洲实现产业布局,为未来拓展欧洲市场做好准备。对吉利而言,则可通过与FF的合作,共同抢占智能电动车领域技术和市场。

  FF 91计划在合并完成后约12个月在中美市场推出。FF预计,未来5年全球销量将超过40万辆,FF 91在其官网上已获得全球超过1.4万辆的订单。

  自成立以来,FF已获得超过20亿美元的投资。

  据FF方面透露,除了第一款车型FF 91的研发外,第二款车型FF 81的产品定义工作已经完成,研发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FF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技术组合,可变电驱动底盘架构(VPA)、三电系统和先进的I.A.I系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有约900项申请或授权专利保护。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在未来5年里,FF旗下B2C乘用车板块将规划FF 91系列、FF 81系列和FF 71系列等产品。其中,FF 81和FF 71预计将分别于2023年、2024年量产上市。除乘用车外,FF还计划在2023年利用其专有的VPA平台技术推出“最后一英里智能运输车”(SLMD)。

  在生产方面,FF将采用全球化生产制造布局和轻资产混合制造策略,包括在美国加州汉福德的制造工厂,以及与一家韩国合作伙伴在生产制造方面的代工合作,并正努力通过以合资方式在中国重点城市大规模生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