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助商惠民、支付为民:中国银联助力商圈经济发展 持续打造便民场景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银联始终践行“支付为民”理念,履行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责任,联合产业各方,共同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社会民生。近年来,银联聚焦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高频场景,持续推进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现已覆盖全国39个城市地铁、1750个市县公交、31万零售商户、14万超市便利商户、400万餐饮商户、310万台自助售货终端、2.4万家酒店、1650余个高星景区、2000所学校、3500多项公共事业缴费项目等,并将持续拓展零售、餐饮、文旅等便民领域。

  此外,银联也在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县域农村下沉,通过建设移动支付引领县、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等加快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档升级,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目前已打造90个移动支付引领县,逾2万个惠农站。通过云闪付APP等渠道搭建产销平台,助力全国800余个重点扶贫县优质农产品销售,并提供多种涉农综合解决方案。

  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提升人民幸福感

  银联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与国家相关部委和各地政府机构在一网通办、税款缴纳、社保收缴、电子发票等方面紧密合作,丰富数字政务解决方案,助力数字政务建设推进及数字治理体系完善,实现“一网覆盖,数据跑路”。在云闪付APP上线省市级“一网通办”应用,着力打造便民惠民的“查询缴费一站式”服务体系。用户可通过云闪付APP“一网通办”应用查询公积金明细、教育资格证书、婚姻预约登记等政务事项,进行社保缴费、税款缴纳、非税缴款、交罚处理等事项缴费,同时享受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健康码等合计500多项高频便民服务内容。截至去年底,云闪付APP“一网通办”数字政务服务已覆盖浙江、广西、广东、新疆、陕西、厦门、甘肃、西藏、四川、山东、内蒙、青岛、海南、江苏、青海、天津、安徽、江西等20个省市。

  此外,银联围绕出行、医疗等民生相关的重点行业,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无感停车、无感加油、医保缴费、在线问诊、在线购药等一系列便民惠民智慧服务。率先推出“信用就医 无感支付”概念,已实现上海地区包含38家三甲医院在内的421家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市民在就医时,只需打开云闪付APP出示“医保电子凭证”,即可便捷挂号、使用医保账户结算,令众多市民享受安全、快速、免排队的就诊支付体验。

  发力商圈建设 拉动线下消费

  银联持续加强重点商圈建设,以跨场景引流、精准化营销等数字化服务等强化商户经营赋能,促进大众消费升级。目前,银联已在全国范围内拓展690余个商圈,涵盖机场、高铁、高速服务区、地铁站、购物中心等五大类交通生活关联的场景商圈。其中,全国旅客吞吐量排名前50的机场商圈14个,包含北京大兴机场、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高铁商圈24个、高速服务区商圈11对、地铁商圈94个,覆盖北京、天津、重庆、成都等16个城市;购物中心商圈540余个,覆盖北京前门、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碑、成都宽窄巷等。

  同时,银联携手商业银行开展一系列惠民活动,覆盖商超、便利、百货、餐饮、文娱等日常消费场景以及重点商圈、景区、酒店等,提振消费。以今年五一小长假为例,假日交易金额超3.4 亿元,笔数和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同比增长113%和51%。出行方面,重点在线旅行社平台的银联移动交易笔数较去年同期笔数同比增长550%,金额同比提升613%。在上海,参与活动的8000余家商户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41.64%,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18.38%。

  扶助小微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银联受理市场部负责人王建明表示,联合机构,服务商户是银联的使命。今年以来,银联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通过“助商惠民-红火计划”“银联新年缤纷惠”“银联五一缤纷惠”等一系列惠民活动助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助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以银联“助商惠民-红火计划”为例,该计划号召并倡议收单机构,重点面向餐饮、百货、超市便利等日常消费领域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结合日常消费领域移动支付需求广、小额交易占比高等特点,对纳入计划的商户银联二维码交易,实行专项营销激励,鼓励商户受理银联二维码,提升用户支付体验,帮助商户经营发展,助力广大小微企业的生意红红火火。预计活动全程覆盖商户逾百万。此外,中国银联还将联合收单机构共同优化商户支付受理环境,在商户经营物料、语音播报设备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商户支付服务。该计划的发布,也是银联进一步扩大移动支付场景覆盖面,将便民支付场景做深做透的重要举措。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