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源头创新+成果转化”齐头并进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跑出“加速度”

李梦扬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5月21日至5月23日,202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举行。据了解,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逾9337亿元,同比增长4.9%。与会人士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上海紧盯生物医药重点前沿创新赛道,加强源头创新,同时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政策,推动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本届大会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主题为“强化生物医药原始创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活动邀请了来自全球的200余位各界院士专家、科研院所代表和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共议生物医药科技与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路径。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在开幕式上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政策。一是深入推进“研发+临床+制造+应用”的体系化加速。要顺应科研范式变革,在前沿领域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二是汇聚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资源,打造更优产业生态。三是加强国际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化发展能力。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各方面、各层级政策协同和保障。

  上海市药监局局长徐徕表示,当前上海肩负着五个中心的建设使命,着力建设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实施生物医药新一轮的上海方案,围绕创新药物、高端器械、基因和细胞治疗等赛道,形成集聚优势。2019年以来,上海一类国产创新药累计获批24个,位居全国前列。上海药监局也将改革创新作为工作的总基调,统筹好监管和服务,统筹好高水平的安全和高质量的发展,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积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础研究是做创新药的源头。同时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亦需要政策的支持、服务、监管。“我们将持续秉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理念,不断强化政策服务效能,推动上海生物医药迈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

  国产创新药国际竞争力提升

  当前国产创新药出海势头正盛。“目前值得行业关注的两个动向,一是上海创新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二是一部分外资企业选择中国优先于全球上市产品。”徐徕称。

  2023年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突破的元年,君实生物、和黄医药、亿帆医药等公司的创新药产品在美相继获批上市。和黄医药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的创新药出海需要具备三大重要因素,一是存在未满足的医学需求;二是所有研究包括在中国完成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满足全球申报要求;三是产品药学研究充分,生产工艺稳定,质量可控,满足CGMP标准。

  苏慰国对记者介绍,作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黄医药创新药生产基地去年底在浦东竣工投产,产能提高5倍以上,预计2025年开始供应商业用药。“自2023年11月在美获批,截至今年3月,呋喹替尼美国市场销售额逾7000万美元。2024年4月,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批准呋喹替尼用于治疗经治的成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同时在日本的新药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9月递交,有望惠及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患者。”

  亮眼出海成绩单的背后是药企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的加速。复星医药作为一家创立于上海的创新药企,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植根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今年4月,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出海再有突破,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辅助治疗HER2过表达乳腺癌、HER2过表达转移性乳腺癌以及HER2过表达转移性胃腺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王兴利在开幕式上表示,复星医药一直关注现有的管线以及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复星医药约70%的新药研发精力与资源投入肿瘤领域,同时未来将会加强非肿瘤领域如心血管等赛道的投入。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认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脱节,研发同质化程度高等方面,迫切要求我们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推动创新。

  多方共促科技成果转化

  在分论坛“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与合作发展论坛”上,如何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与会嘉宾重点讨论的话题。

  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刘群彦认为,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拥有较多卓越的科技成果。“据我观察,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学术界与产业界尚存在鸿沟,需要有懂市场、懂技术、懂投资的综合性服务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我们看到的转化只是‘冰山’之上的知识产权部分,还有大量技术成果处于‘海平面’以下。我们缺少工程师、职业经理人、技术经理人等发挥中间加工作用的人才。”

  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落地是关键。“近年来,产学研紧密结合催生众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从实践看,高校和企业在项目合作推进过程中,应加强交流,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及临床的需求。”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邵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邵黎明称,“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国产创新药增长显著,但与全球最前端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走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不仅提高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质量。特别是我们的基础研究,尤其在一些前沿的领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高质量才有高价值。”

  李积宗对记者表示,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点在于,需要满足真实的临床需求。技术创新程度与成果转化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不是创新程度越高,它就越有可能转化掉。“围绕着需求,我们搭建交流平台,使得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更加高效地开展协同创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