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吴晓灵:防控风险需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实习记者 欧阳剑环)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15日在“2017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当前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树立风险自担的文化。

  吴晓灵指出,打破刚性兑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暴露风险才能够看出不同信用主体的价格,在不打破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好坏企业之间没有风险的差价、无法区分,就不可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无法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吴晓灵表示,刚性兑付是金融业制度扭曲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制过多,在经济生活中承担着无限责任,金融长期处于压制状态,正常的融资渠道不畅,为非法融资活动留下了很大的活动区间。但在目前经济情况下,很多人义无反顾地参与非法集资的根源仍然在于其金融活动的风险转嫁到了财政之上,公众仍抱有盈利归自己,亏损找政府的心态。另外,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不区分,也是刚性兑付的基础;金融法律不完善和监管理念的落后,使得金融机构不向公众如实揭露风险成为可能,行为的瑕疵导致金融机构以刚性兑付掩盖不当行为的责任。“我们现在最混乱的是理财市场,股票、基金已经形成了风险自担的文化,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来自法律关系和风险责任的模糊。”

  吴晓灵指出,“金融业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出了风险才正常,让各类金融产品风险透明和暴露,才能切断风险的传染和传递。有序打破刚性兑付,要从完善法律,明确风险责任做起。无论是金融机构、监管当局或地方政府,都应该有揭示风险、化解风险的责任担当。如果我们不把金融的信用基础和契约精神树立好,我金融安全就无从谈起。”

  吴晓灵建议,“应用典型案例区分责任与风险担当,用案例对全社会进行风险和信用的教育。只有这样,中国才有真正的金融。我们讲利率市场化,没有风险暴露,不打破刚性兑付,没有违约事件,哪里来的风险定价。”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