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独角戏”落幕 阳光私募发力公司治理

梁银妍 马嘉悦 上海证券报

  20年前吸睛又吸金的“独角戏”,在私募行业唱不下去了。

  自2004年私募阳光化以来,资管行业发展不断提速,越来越多私募管理人探索“平台型”私募发展路径,试图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等方式,探寻长久发展之道。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当前的92家百亿级私募中,近20家管理人采用多基金经理制,且投研团队持续扩充,而“作坊型”私募逐步失去生存空间。

  不过,“平台型”模式的搭建和人才团队的扩充并非“万能药”,部分私募业绩依旧表现不佳。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私募管理人须在制度建设、人才管理、投资者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强化公司治理水平,方能展现“团队作战”的优势和长期战斗力。

  “微型作坊”黯然离场

  在诞生之初,私募是一个“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的行业。彼时,绝大部分私募由1到2名核心人物主导投资,投资业绩依赖某位管理者的比比皆是,部分私募更是只有1到2名员工。

  “在行业起步阶段,如果某家私募有超过5位员工,就称得上大私募了。”一位老牌私募人士表示,20年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A股股票数量较少,且私募管理的资产规模很小,投资人对明星基金经理较为看重,因此私募的运营模式往往是公司创始人身兼管理者、投资总监、产品基金经理等。

  公开资料显示,早年宏流投资、千合资本、蓝海韬略资本等,均是凭借王茹远、王亚伟、苏思通等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被市场熟知,产品表现完全取决于明星基金经理的能力。

  如今,行业“独角戏”落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示信息显示,王茹远执掌的宏流投资目前管理规模不足5亿元,全职员工人数仅剩5人。蓝海韬略资本则因操纵市场行为、内幕交易等被处罚,并被中基协注销。

  一位私募研究员表示,单打独斗意味着公司规模主要由个人“吸金”能力决定,这也许会在极短时间内赋予私募较大知名度和管理规模,但长期来看却是公司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首先,一家公司如果过度依赖单一基金经理,那么基金经理的业绩下滑会对私募造成重大打击;其次,单一基金经理的能力有限,适应的市场环境也有限,很难保障业绩长期稳健;最后,在极端情况下,由于缺乏平衡公司风控或形同虚设,并带来道德风险问题。

  因此,私募阳光化以来,越来越多“作坊型”私募丧失生存能力。

  “团队作战”渐成共识

  越来越多“作坊型”私募退场后,怎样活得久成为了必答题。不少私募意识到,要长期发展,并成为行业头部机构,不仅要扩张管理规模,还需要业绩、投研实力、募资能力、品牌建设等能力的全面建设。因此,近年来“平台型”私募不断涌现。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5月20日,百亿级私募共计92家,其中近20家管理人拥有2位以上基金经理,“平台型”私募逐渐成为发展方向。比如,高毅资产有邓晓峰、冯柳、孙庆瑞等基金经理,景林资产有高云程、蒋彤等投资经理。2020年,睿郡资产与兴聚投资合并,汇聚了杜昌勇、王晓明、董承非、薛大威这4位原“兴全系”投资经理。

  私募尝试平台化运作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单一投资策略会有表现周期,资产类别或投资策略表现的顺境和逆境带来公司募资、业绩报酬等财务方面的周期波动,而多策略、多投资经理能减轻市场周期波动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平台化运作的私募可以更加高效地整合资源,形成内部合力。

  公司治理仍待完善

  从“小作坊”到“大公司”,不仅需要人才的扩充,更需要科学治理。“平台型”私募须修炼治理能力,比如建立起符合监管要求的清晰的股权结构,以完善的企业管理赋能投研,形成良好的分配机制等。

  “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长期稳健运行,是私募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一位北京私募人士坦言,“平台型”私募的内部协作会面临一定考验,管理层面的漏洞可能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其中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寻找到价值观一致的人才,并且保证投研团队的稳定,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投资合力。

  部分私募搭建了“平台型”模式,但业绩层面表现欠佳。在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看来,基金行业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才,私募须建立一套符合各方利益的内部管理与激励机制,才能持续提升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实现长期稳健发展。对“平台型”私募而言,应将市场营销、合规法务、研究团队等进行有效整合与共享,使得基金经理在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交流,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投研上,提升自身业绩水平。

  保银投资表示,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未来私募可从三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其次,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向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及时的信息,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投资策略、业绩表现等;最后,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建立健全的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