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小公募寻求突围 “海选”高管案例增多

王鹤静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通过梳理近期国内公募机构的人员招聘信息,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以来,多家中小基金公司选择市场化招聘的方式,为公司内部重磅岗位招贤纳士,“海选”总经理、副总经理的案例不断涌现。

  在中小基金公司新聘任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当中,相比内部提拔,外部引入人才的方式占据主流。业内人士透露,通过市场化方式招聘业内从业经验丰富,且已取得明显业务成果的高管人员以及核心团队,有助于中小基金公司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业务布局和规模积累。但同时,基金公司高管也会面临来自股东方的考核压力,股东方可能会对管理规模、产品业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广撒英雄帖”

  近期,天治基金公开招聘总经理、副总经理。其中,总经理要求具有基金、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10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治企能力,经营业绩突出,在基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有公募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以上职务或相当职位管理经历,从事过投研、市场运营者优先。副总经理要求具有5年以上金融机构市场营销部门管理经验。

  资料显示,2023年6月,徐克磊因个人原因卸任天治基金总经理、首席信息官、财务负责人,并由公司董事长马铁刚代任上述职务;2023年12月,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许家涵转任公司总经理、财务负责人。

  此前发起股权变更的国新国证基金,也于近期公开招聘总经理、副总经理(分管投研)。具体来看,总经理、副总经理分别要求具有10年、8年及以上公募基金或资产管理、证券、银行等金融行业相关工作经验,具有100亿元及以上资产管理规模经验者优先;具备在公募基金相关领域担任高级管理人员、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以上从业经历,有分管或负责营销、投研条线经历或担任相关职务2年及以上者优先。

  根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信息,今年4月,国新国证基金上报了变更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权的股东、持股不足百分之五但对公司治理有重大影响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审批,这也意味着国新证券拟将放弃对国新国证基金100%控股。2023年12月,丁卓因个人原因卸任国新国证基金总经理,此后由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勋民代任总经理至今。

  此外,今年刚刚获批展业的苏新基金就已发生过总经理变更。2023年,公司曾“广撒英雄帖”公开招聘总经理、副总经理、市场营销部总监等重要职位。2024年2月,原国海证券总裁卢凯出任苏新基金总经理一职。

  中小机构人事变动不断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小公募机构的高层屡屡变更,截至5月下旬,年内共有16家公募机构变更总经理,40家公募机构变更副总经理。

  其中,原摩根士丹利基金总经理王鸿嫔、原益民基金总经理王明德、原融通基金总经理张帆、原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以及原德邦基金副总经理莫秋琴,原泰信基金副总经理岳红婷,原江信基金副总经理汪鹏、王安良、郑昱、李震,原中邮创业基金副总经理谌重等,多位公募职业经理人均已离职。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内中小公募机构新聘任的职业经理人当中,相比内部提拔,外部引入人才的情况占据主流,并且部分高管的公募从业经历颇为丰富。

  例如,今年5月刚刚出任九泰基金总经理的徐进,曾担任方正富邦基金副总经理、太平洋基金(筹)总经理、嘉合基金总经理、国融基金总经理等;合煦智远基金新任副总经理陶安虎,曾担任长安基金市场副总监、中科沃土基金副总经理、国金基金总经理助理、华西基金总经理助理等。

  并且,部分公募机构高管工作变动实现了“无缝衔接”。原华泰资管总经理聂挺进今年2月离职后,3月即新任天弘基金副总经理;蒲建勋今年1月卸任湘财基金副总经理后,2月即加盟博远基金担任副总经理。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业内获悉,国内公募机构总经理作为公司最核心的职业经理人,往往背负着来自股东层面的考核压力,股东可能会对于管理规模、产品业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如果高管没有达到股东的考核标准,或者不符合公司当前制定的战略规划,可能就会遭遇职位变更。

  谋求短期转型力量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业务模式已相对稳定,培养出了大批专业人才。北京某公募机构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公募行业正在由激烈竞争逐步走向分化阶段。随着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基金公司在行业加速集中的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因此,通过市场化方式招聘行业内从业经验丰富,且已取得明显业务成果的高管以及核心团队,有助于中小基金公司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业务布局和规模积累。”该人士透露。

  虽然市场化招聘必然会面临更高的成本,但在该人士看来,中小基金公司相比大中型基金在人才储备方面明显偏弱,当公司面临业务转型或者业务拓展的时候,没有可靠的后备力量进行配置,所以外部招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外,中小基金公司的业务模式和人员组织相对简单,高管变动带来的磨合成本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站在股东角度,部分公募机构反映,由于行业存在较高的专业壁垒,空降高管往往会带来一整套相对高效的业务规划和管理方式,甚至会直接引入适配的专业团队,因此采取市场化招聘是迅速推动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的普遍选择和有效手段。但同时,招聘入职的高管往往会面临偏短期和偏高指标的压力,部分股东甚至会提出明确的考核目标。

  在国内公募行业降费降佣的大环境下,行业整体利润以及从业人员收入下降将成为趋势。在上述分析人士看来,这的确会给整个公募行业以及从业人员发展的积极性带来影响。不过相比传统的大中型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由于机制相对灵活,或许能够为投研、销售等核心部门提供更优的性价比与职业弹性。此外,在一些业务风格类似的基金公司之间,基于职业空间、薪酬调整等差异,可能也会导致管理人才流动的情况出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