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康平铁科申报精选层获二轮问询

研发持续性成问询重点

吴勇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日前,轨道交通设备商康平铁科申报精选层获第二轮问询,需就技术研发可持续、产能利用率下降、在手订单、交通配套产品技术升级改造等17个问题进行进一步说明。

  康平铁科主要产品为轨道交通车辆的内装产品、卫生间系统和车外结构件。此次公司拟募集1.39亿元,用于轨道交通配套产品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扎根轨道交通领域

  天眼查显示,康平铁科前身是创建于1992年的青岛铁路玻璃厂,2015年12月通过股份制改造更名为青岛康平高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8月16日,康平铁科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功挂牌。

  公司主要从事动车、高铁、城轨及地铁等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经过多年的技术融合、引进创新和稳健发展,公司积累了大量客户,涵盖中国中车下属子公司、法国阿尔斯通、日本雅喜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十三五”铁路建设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3万公里;2025年铁路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3.8万公里。有行业人士认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仍将处于持续上升发展期。

  受益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景气度的不断提升,康平铁科业绩持续上升。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由3.02亿元增至3.89亿元。

  康平铁科表示,公司业务主要侧重于轨道交通设备配套设施行业中的细分市场玻璃钢产品的生产。同时,公司认为目前该细分行业中,国外竞争者已经逐步退出,国内竞争者中,技术和规模占优的企业并不多,市场竞争呈现大企业较少,小企业分散竞争的格局。公司长期与中国中车下属子公司、众多国外知名企业有业务往来,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第一梯队。

  绑定高铁龙头企业

  招股书显示,康平铁科是在主要竞争对手中较早参与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企业,也是较早能够按照欧洲标准生产玻璃钢产品的厂家。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产品线囊括洗脸间模块、包间模块、客室座椅、玻璃钢卫生间模块、地铁车辆前端头、驾驶台、司机室内装、墙板等十余种产品。现如今,公司产品遍布国内大铁路干线高档客车、高速列车市场以及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地铁车辆市场,远销欧洲、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客户方面,公司已经和中国中车下属子公司、日本雅喜路、庞巴迪、阿尔斯通等客户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

  康平铁科表示,公司在引进国外技术之后,多年来不断保持与中国中车高铁技术的同步发展,中国中车已经成为公司最大的客户。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19年,公司对中国中车合并范围内的下属企业销售额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7.98%、87.80%和83.17%。

  在与中国中车的合作黏性上,康平铁科指出,公司与中国中车重要子公司青岛四方同在青岛市城阳区,相距不过数公里,这为公司节约了物流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这样的区域优势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售后服务以及及时的备品备件供应,增强与客户的黏性。

  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与中国中车的合作,给康平铁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中国中车已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此外,由于产业政策和技术准入壁垒的限制,国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尚不能在国内独立开展整车生产业务。

  专利情况备受关注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已拥有19项专利,申请日期为2012年至2017年,其中18项为实用新型专利,1项为发明专利;公司拥有3项授权使用技术,分别为2001年、2003年、2006年从法国、日本企业获得。

  不过,在首轮问询回复中,康平铁科表示,公司大部分专利的发明人均已从公司离职。在19项专利中,7项专利发明人为孙忠正,1992年2月至2018年6月任康平铁科董事长职务,现已离职;6项专利发明人为万延杰,1999年7月至2015年12月担任康平铁科技术部部长助理职务,现已离职;2项专利发明人为刘玉国,2003年9月至2018年8月担任康平铁科设计部设计师职务,现已离职;1项发明专利为购买取得,发明人非公司员工。

  对此,康平铁科回复称,公司报告期内研发能够持续稳步推进,相关业务合同履行情况正常,不存在因员工离职造成研发停滞、终止、失败的情况,亦不存在因员工离职对技术研发及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

  但是,对于技术研发的持续性问题,仍然是全国股转公司关注的重点,要求公司说明目前正在申请的专利情况,现有核心技术人员取得的研发成果或专利情况;报告期内技术研发转化为产品应用的,公司和相关人员就研发成果取得的专利情况;对已完结的在研项目,公司和相关人员研发成果专利情况以及公司是否拥有非专利技术,如有,请说明非专利技术的应用情况和保护措施,是否存在泄密风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