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30余家新三板公司涉足工业母机领域

吴科任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工业母机近日站上风口。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30多家新三板公司涉足工业母机领域,但整体实力与A股板块存在较大差距,盈利能力有待提升。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政策力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重视研发投入

  31家挂牌公司在工业母机领域有所布局。剔除3家未披露2020年年报的公司,其余28家公司2020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8.40亿元,均值1.01亿元。这与A股公司的差距明显,东财Choice数据显示,A股工业母机板块共有27家公司,其2020年营业收入合计504亿元,均值18.68亿元。

  万久科技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6.28亿元,嘉泰数控、捷甬达分别以3.18亿元、2.34亿元的营收紧随其后,安阳机床等4家公司的收入介于1亿元到2亿元。此外,有10家公司的收入介于5000万元到1亿元。

  上述28家公司2020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其中10家公司亏损;剔除亏损2.58亿元的嘉泰数控之后,合计盈利1.23亿元。

  尽管盈利能力有待提升,且部分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但从研发强度这个指标看,与A股公司可相提并论。在上述28家公司中,8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13家公司介于5%到10%。

  畅尔装备致力于高端拉床、数控专用机床、机器人集成智能化成套装备研制。公司是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企业。2020年,畅尔装备亏损1067万元,但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达到124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87%。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上述31家公司中有30家处于基础层,仅睿恒数控一家位于创新层。值得注意的是,嘉泰数控曾是创新层公司,但由于公司股票连续6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其在7月底被调至基础层。

  多处于上游环节

  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一般将机床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床和木工机床等。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加工问题。

  嘉泰数控、发那数控、睿恒数控、捷甬达、恒升机床、白马数控等挂牌公司从事金属切削机床或数控机床的研发生产。

  捷甬达主营业务为金属切削机床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公司产品服务领域包括消费电子、通讯设备、汽车零部件、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天航空、家电等行业。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72.92%,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973万元。

  更多挂牌公司处于上游。据了解,数控机床产业上游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驱动系统(主轴驱动单元、进给单元、主轴电机)、主机零部件(机床身、立柱、进给机构、轴承)及辅助零部件(液压和气劲、排屑装置、数控转台、钣金件)。

  万久科技致力于数控系统软件的开发以及数控系统集成与销售,为数控机床厂商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数控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在数控系统及智能化生产领域取得了2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

  思维福特主要客户为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和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公司重视技术研发投入,取得了“一种新型主轴”“一种高速数控车床主轴”“精密自动数控倒立车床”等2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发明专利。

  市场空间大

  截至8月24日,在上述28家公司中,已有16家公司发布半年报,业绩增长明显。其中,14家公司收入增速超过20%,万久科技、发那数控、锐志天宏三家公司的收入增速居前。

  上半年,万久科技实现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150.06%,归母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131.61%。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的性能与质量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加上高端智能装备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客户提货量提升。

  发那数控主要从事机床和各类机床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59万元,同比增长119.46%,亏损较去年同期收窄至129万元。

  配天智造的产品以中高端数控设备及核心功能部件为基础,主营业务涵盖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设备、自动化产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7万元,同比增长43.92%;归母净利润为959万元,同比增长81.07%。

  我国机床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中商产业研究院表示,随着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加工精度、效率、稳定性等精细化指标要求逐渐提升,中高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上述背景下,中商产业研究院认为,中国机床市场的结构升级将向自动化成套、客户定制化等方向发展,由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在此过程中,国产高端机床市场潜力巨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