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航泰达: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烟气治理综合服务商

王小伟 证券时报

  在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包头,坐落着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包钢。近年来,在政策加持下,包钢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脱硫脱硝进展迅速,但是也面临脱硫废水中盐分、氨氮、COD指标超标等痛点。为响应环保政策,包钢集团下属公司拟对五烧两台烧结机脱硫废水进行零排放处理,其选择的服务商为北交所上市公司中航泰达(836263)。

  这是近年来中航泰达服务客户的代表性案例之一。这家国内工业烟气治理领域的综合服务商,致力于为钢铁、焦化等非电行业提供工业烟气治理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设备成套供应、系统调试、试运行等工程总承包服务以及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服务。

  中航泰达与核心客户之间除了服务关系之外,股权层面的合作也在启航。公司目前正在推进对包钢节能的股权收购,交易总价4.68亿元。这是北交所首家民营公司参与大型国企的混改项目,也是北交所开市以来的首家重大资产重组。

  中航泰达总经理黄普日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EPC+O的业务模式,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非电烟气治理领域的头部企业,目前正在向打造国内提供综合环保解决方案以及领先的工业烟气治理综合服务商目标进发。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公司需要继续夯实技术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抓住‘双碳’机遇,围绕客户新需求,不断开拓新的业务版图。”

  构筑“工程+运营”双翼模式

  成为非电烟气治理头部企业

  “包括广受关注的细颗粒物PM2.5在内,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人为排放主要来自工业。从全国范围来看,电力、水泥、化工、钢铁、焦化是废气排放大户最为集中的行业。”这是2011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发布的《蓝天路线图报告》中所指出的现象。中航泰达正是在这一年成立启航。

  起初,中航泰达主要聚焦于钢铁行业的烟气治理综合服务,发展初期包钢集团是公司主要服务客户,公司秉承“技术至上,服务至上”的原则。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包钢炼铁厂四烧车间烟气治理工程由业主独立运营转为由公司提供第三方专业化运营服务,这成为中航泰达首个专业化运营项目。由此,中航泰达构筑起“工程+运营”的双翼模式。

  此后这种模式快速复制。除了包钢集团与中航泰达2015年将合作模式全面由单独的工程总承包变为工程总承包加专业化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之外,安阳钢铁、昆明钢铁等新客户也均在工程建设完毕交付后,由中航泰达继续提供专业化运营服务,工程总承包加专业化运营的一体化烟气治理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航泰达的运营项目营收达到1.7亿元规模,已经是建造项目的7倍。

  建造项目叠加专业化运营,使中航泰达在工业烟气治理这条赛道站稳脚跟。而这个时候,产业风口正在吹来。2018 年之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等政策不断加码,环保行业发展进入快速通道,带动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展。

  钢铁行业从炼焦、烧结、炼钢到轧钢整个冶炼工艺均涉及不同类型污染物, 其中烧结环节产生的气体污染物最为严重。根据环保部相关测算,仅钢铁行业的烧结环节,烟气治理工程建设的市场空间就达到529亿元-644亿元,每年的运营市场空间达168亿元-180亿元规模。

  政策助力和市场空间释放之下,已经成立7年的中航泰达除了包钢之外,还连续开拓了八一钢铁、河北钢铁、德龙钢铁、兴澄特钢等多个知名客户,并为这些客户提供工程总承包服务及后期运营服务。2019年,中航泰达开拓了包钢三烧、包钢五烧两个非公司建造的运营项目,专业化运营业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从2015年到2020年,公司营收从8020万元快速上升到4亿元以上。

  黄普将中航泰达业务的快速拓展根源,锚定于中国市场空间的广阔,这又要根植于中国工业体系健全。“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已连续10余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自二战后的美国以后,世界制造业很久没有见到像中国这样显著的主导地位。”

  在工业烟气治理这样一个偌大的产业空间内,至今尚未出现具有显著垄断优势的龙头企业。仅从A股市场来看,就包括同兴环保、龙净环保、清新环境等诸多企业。那么,中航泰达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黄普将中航泰达的核心竞争力归纳为四个层面。第一,能源企业的资源积累;第二,环保政策达标;第三,专业化团队经验丰富,忠诚度高;第四,对资金安全的重视。

  以资金安全为例,在能源和钢铁等产业环保化推进过程中,服务商的工程建造通常耗资巨大,甚至有时会存在一定比例的垫资行为,倘若在现金流方面处理不妥当,就会出现资金流动性困境。这是公司看重资金安全的核心原因。从中航泰达资产负债表来看,公司2015年之后,货币资金余额都超过千万元规模,2020年之后突破亿元,折射出对现金流量表的重视。

  在四大竞争力的护航下,虽然成立仅有10余年时间,但是中航泰达在以钢铁为代表的非电领域市场占有率已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度钢铁行业新签脱硫工程处理烟气量、脱硝工程处理烟气流量排行中,公司居于第二位;当年新签非电燃煤烟气脱硝工程处理烟气量排行中,公司居于第三位。

  超5%研发营收比

  筑牢核心技术优势

  前述包钢金属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五烧2#500m2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改造EPC总承包工程废水系统就是中航泰达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中航泰达方面介绍,当时的预处理系统存在进水SS偏高、反应器和加药罐容量偏小、污泥压滤系统未设置反冲洗系统及污泥斗等问题,公司设计改造方案后,通过设置蒸汽喷射器(TVC),少蒸汽耗量,节省系统能耗;同时使系统整体热利用率变高、蒸汽耗量减小。

  黄普介绍,中航泰达在这个项目中废水系统通过采用“预处理改造+晶种法三效蒸发浓缩+产水蒸氨/浓水深度除氨氮”工艺技术路线。包钢五烧脱硫废水系统改造后废水排放量减少。

  在工业烟气治理中,不同服务商的技术路线通常会存在一定差别。中航泰达的所选择是有自己特色的技术路线。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航泰达已经在脱硝、除尘、节水及水处理、脱硫等领域取得专利超过40 项,其中已经获批的发明专利达到8项。

  黄普介绍,伴随着国家排放标准的提高,会催生不少新的专利申请。从目前来看,各项技术均已实现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所有项目均运行稳定、达标排放。“截至目前,公司的环保项目达到100% 同步运行率,有效运行天数300天-330天/年,能够满足钢铁焦化行业各种规模烟气治理需求。”

  通过与多家高校院所的科研合作等方式,中航泰达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其中,公司独创开发的烧结、球团烟气超低排放一体化技术在行业内具有明显的优势,解决了我国钢铁行业烟气超低排放治理的难题。此外,公司研发的湿法气动高效脱硫工艺,活性炭逆流移动床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工艺,Na/Ca基干法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工艺,新型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活性炭吸附法为例,由于具有减少固废产生的优势,该技术从国外引入,近几年在国内钢铁行业快速落地。据黄普介绍,未来活性炭相关技术还可能在电力等领域应用。

  技术优势得益于公司持续高研发投入。中航泰达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均超过千万元规模,尤其是2020年,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经上升到5%以上。

  中航泰达对于技术的看重,与产业特点密不可分。钢铁工业中的烧结机、焦炉烟气成分复杂,受工况、原燃料、操作、设备等多因素的交叉影响,且排放温度普遍较低、波动范围大,与火电行业相对单一稳定的烟气工况存在较大不同,钢铁行业烟气治理存在较高技术难度。烟气治理工程主要依附于客户的主体工程之上,工程设计、实施需要综合考虑主体工程的特点、施工条件、排放烟气的规模、成分等来进行设备选型、工艺路线制定等,具有较高的定制化程度,对服务商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要求较高。随着国家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和环保政策不断趋严,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掌握先进的烟气治理技术是进入该行业的重要壁垒之一。

  技术优势也直接带来了客户粘性的增强。截至目前,中航泰达已为包钢集团、昆明钢铁、安阳钢铁、 八一钢铁、德龙钢铁、兴澄特钢等众多大型钢铁企业提供服务,积累起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运营业务具有客户粘性强的特征,公司大部分项目自承接至今均保持持续服务,具有良好的持续性。”黄普对记者表示。

  这也折射出“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规律——往往在成立之初规模较小、客户较为集中,随着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技术被逐渐认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入围,从而形成客户资源和技术突破的良性循环。

  不过,钢铁产业是周期性行业,这是否给中航泰达带来业绩波动呢?从财务指标来看,答案是肯定的。2016年到2020年,公司净利润规模在900万元到8000万元之间波动,均值保持在4000万元上下。

  对此,黄普认为,对于体量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言,要是想平抑业绩波动,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公司选择的可行路径之一是通过运营项目的积累平衡利润的波动。同时,黄普认为,工程类项目虽然容易导致业绩波动,但工程业务对于目前公司发展阶段而言依然重要,因为在此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积累技术、夯实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

  对于技术的看重,同样也带来了公司毛利率的波动率较大。其中运营项目毛利率从2020年上半年的46%下降到2021年上半年的27%左右。黄普说,由于各服务商之间的技术路线存在差异,尤其在新技术投入前期,公司可能战略性降低项目毛利率,以保证项目应用的成功。

  业务版图+地域拓展:

  “双碳”目标下的新机遇

  今年1月26日,中航泰达收到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出具的《中标通知书》,通知书确认公司为中标单位,中标项目为1#烧结机活性焦脱硫脱硝运营项目。这成为中航泰达最新拓展的运营业务客户之一。

  从钢铁客户来看,迄今为止,中航泰达已为内蒙古包钢金属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完成数十个脱硫、脱硝工程,项目运行情况良好。

  在钢铁行业烟气治理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之后,中航泰达并没有止步与此。又逐步向焦化、化工等其他非电行业渗透。

  从产业格局来看,工业烟气治理行业作为国家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大气污染物进行脱除治理。而我国的烟气治理按行业属性可分为火电行业和非电行业烟气治理两大类。 与电力行业持续减排相比,非电行业对我国大气污染排放贡献越来越大。非电行业主要包括钢铁、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我国上述行业的产量均占世界的50%以上,污染治理的基数大,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的排放量占全国3/4以上。

  从钢铁向其他非电产业的渗透,体现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黄普对记者分析,按照行业规则,只有初期得到特定重要客户的认可,才能将业务触角伸向全行业;而只有在一个行业站稳脚跟,才有可能在更多行业拓展服务。“从公司发展路径来看,2011年前后,公司初期得到特定第三方重要客户的认可,就是因为公司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可以帮助客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后在公司运营过程中不断积累、探索、研发、提高,技术就会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这才能保证公司作为民营企业服务大型国企过程中的话语权。”

  从去年开始,中航泰达又在广西等地区布局新能源发电。去年9月,公司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河北中航泰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3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广西南宁泰达恒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黄普表示,这种布局的本质,是“跟着客户需求走”,属于老客户的新需求。“从我们接触的情况来看,很多钢铁企业都有上光伏的需求,包括园区和分布式等多种形式。因此,中航泰达也会围绕客户需求,致力于在当地拿到项目,帮助客户建设光伏电站。作为环保工程公司,光伏工程相对施工简单,但专业性很强。”

  “环保行业的本质是一个政策行业。双碳目标提出后,又给行业带来很多新的憧憬。”黄普表示,如果说钢铁等产业前些年经历了供给侧改革,那么从去年开始到未来多年,也必然会受到“碳中和”目标影响,这也必然会带动这些企业主动找寻信任的合作伙伴,这就意味着中航泰达在未来需要从更多层面加紧布局。比如,伴随着工业企业的环保节能需求的大幅提升,碳交易以及诸多节能方式,都值得公司抓紧探索和提前布局。

  北交所首单重大资产重组项目

  对于2022年的中航泰达而言,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成对于包钢节能的重组。这是北交所首家民营公司参与大型国企的混改项目,也是北交所开市以来的首单重大资产重组项目。

  今年1月5日,携重组预案复牌的中航泰达以涨停报收。原因在于公司拟以2.09亿元认购包钢节能新增注册资本1.28亿元,同时以2.59亿元受让北方稀土持有的包钢节能的1.59亿元注册资本。本次交易完成后,中航泰达将直接持有包钢节能34%的股权,交易总价达到4.68亿元。

  根据公告,中航泰达在本次交易完成后,将主业发展积累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与包钢节能发展相结合,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进一步提升包钢节能综合技术和市场服务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同时,包钢集团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长期需求,通过本次交易组建节能环保平台,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而对于中航泰达而言,包钢节能也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领域,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强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

  黄普表示,包钢“混改”是第三批发改委国有企业混改试点项目,包钢作为内蒙古第一家超千亿产值的公司,也一直是中航泰达的重要大客户。通过参与“混改”,不仅可以打通国有企业环保需求,还可以把北京技术人才更大程度的输入。

  黄普对记者介绍,2020年在精选层上市后,中航泰达募集约2.2亿元资金,这对公司主业带来很大促进作用,同时提升了供应商、客户、同行和主管部门对公司的认可度。而这正值“双碳”目标之下,产业内各企业的思维又开始变得活跃的时间之窗,大家都在想一些更好的赛道,能为“碳中和”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黄普表示,问鼎北交所首家重大资产重组也说明,现阶段公司体量依然很小,一方面,作为首例,公司更需要注意信披的合规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公司依然需要做大做强。

  “目前公司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转板等运作手段,也不会刻意追求哪个市场给出的估值更高,而是先把基本面的业绩做好。”黄普对记者说,“比如,把利润做到亿元级别,估值就会达到数十亿元,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机构资金前来配置,从而带来更好的流动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