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曾刚:长短结合改善金融供给结构

欧阳剑环 彭扬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剑环 彭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12月1日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针对期限错配问题,可以从长期和短期分别入手,通过长短结合,不断改善金融供给结构。

  曾刚表示,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能够提供的资金期限受制于资金来源,即客户愿意存多长时间的存款,决定着资产端能够放出多长期限的贷款。一般来讲很少有企业投资一两年之后就能回本。但银行存款很少有较长期限的,理财产品期限则大多是6个月以内。资金供给的期限如此短,银行在资产端发放中长期贷款的能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曾刚称,过去银行想了一些办法。资管新规之前,很多影子银行绕过流动性监管和资本监管,可以匹配一些期限较长的债券或非标。但在此过程中,风险仍客观存在。资管新规出台后,取消资金池模式,要求期限匹配,如此一来,实体端流动性问题就会显现,这一失衡客观存在。

  对此,曾刚认为,从长期来看,要优化融资结构,如果能真正把长期融资市场包括股权融资市场发展起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这方面也在不断推进。但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适配问题仍然存在。从短期来看,政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改进。

  一是金融政策应提高流动性的精准调控。曾刚表示,一方面是保证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裕。应改善流动性供给结构,现在的流动性工具期限较短、成本较高,未来在货币政策层面上可以探讨更多中长期流动性工具的使用,并扩大范围到中小金融机构,由此有效降低这些机构的中长期资金成本。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投放,可以考虑试点或者进一步扩大商业票据发展,构建以商业票据为基础的流动性投放机制,通过加大对商业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提高流动性供给的精准性。

  二是考虑资管新规的转型问题。曾刚称,资管转型过程中强调净值化和期限匹配,意味着原来这些业务所起到的对实体的支持作用会受到约束。在资管新规过渡过程中,应根据实体经济和金融的需要,灵活调整过渡期政策,进行一些特定的政策安排,一方面确保资管新规的方向继续保持,另一方面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