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南财经大学、蚂蚁金服研究院联合报告:出现“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不大

崔小粟 吴勇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崔小粟 实习记者 吴勇)4月21日,西南财经大学、蚂蚁金服研究院联合发布《疫情下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Q1)》显示,今年一季度中低收入阶层及自由职业者工作稳定和收入都受疫情影响较大,而且预期也不乐观,出现“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不大。

  “报复性”储蓄而非消费

  西南财经大学调研报告显示,有50.2%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有40.4%的家庭维持当前状况基本不变,仅9.4%的家庭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在一季度储蓄增加的背景下,家庭的储蓄倾向继续加强,有超过一半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家庭更偏向储蓄,而不是消费。”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

  有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35.7%升至52%,行业人士分析认为,4月中旬,中国经济可能恢复其供应链的80%,产能利用率和生产率也将大幅度恢复。

  消费信贷市场存在供需错配

  “总体来说,家庭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是增加的”。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疫情期间,由于家庭对消费信贷需求增加而贷款难度增大导致的供需错配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联合报告认为,我国应鼓励扩大普惠型消费信贷业务,对于居民消费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可引导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更多采用线上作业模式,扩大消费信贷范围,通过联合贷款等合作方式,及时满足居民短期金融借贷需求。

  “普惠型消费金融有利于落实消费下沉和有效促进消费。”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告诉记者,以花呗为例,用户中约50%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主要服务非一、二线城市长尾用户和相对年轻人群,服务人群普惠醒特征较为明显,服务的这部分普惠客户与银行信用卡客户更多是互补,客户重叠率低于25%,很好的弥补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

  “场景类、小额类数字消费信贷有助于缓减我国消费信贷结构性失衡,提振长尾用户在特定生命周期中、对于生存型消费的需求。” 西南财经大学甘犁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从提升三线以下城镇居民消费、促进消费下沉的角度,我国还应重点支持服务长尾人群的场景类、小额类的普惠型数字消费信贷。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