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畅通科技与资本高效循环 锻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昝秀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截至6月2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293家,总市值突破4.2万亿元。以科创板为代表的增量改革,持续释放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孕育创新经济的澎湃能量。

  中国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专家指出,近年来,在关键性制度创新撬动下,支持科技创新的赛道愈加清晰,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为新经济集聚地、科技企业理想上市地,适时承担起引领创新经济发展的新使命,赋能创新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 资本市场持续发力

  “资本市场怎样服务于经济转型?首先要做的就是支持科技创新。”数年前,证监会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就曾指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依靠资本市场的力量。

  近些年的不断实践,更加使各方认识到,资本市场是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助推器,影响着经济新动能锻造。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正是一大批像微软、谷歌和苹果这样的公司。因此,对标纳斯达克,办好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就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增速换挡的当务之急。”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说,资本市场要为经济转型作出贡献,就应以高效、便捷的直接融资渠道助力中国企业,特别是“硬科技”企业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之一。”他说。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经济转型、支持科技创新的代表性动作之一。“科创板集聚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科创板支持“硬科技”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我们将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证监会近期重申,将切实发挥好资本市场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支持沪深交易所加快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

  培育“排头兵” 打造“集团军”

  力挺科技创新,资本市场不止是科创板在行动。业内人士介绍,当前,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正按照错位发展、良性竞争原则,共同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伴随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明显增强。

  创业板已成长为创新创业企业集聚地,超过9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6成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创业板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1万余项,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队伍日益壮大,为科创企业股权融资提供有力支撑。权威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我国存续私募基金106345只,存续基金规模17.82万亿元。其中,存续创业投资基金11749只,存续规模1.87万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发展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极大激发了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功能。

  “资本市场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资本市场。”关于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话题,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此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正在大力服务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都在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成优质创新资本中心,更好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证监会近期在部署“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重点工作时明确。

  补齐制度短板 完善支持体制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创新经济能力大幅增强的同时,仍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为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需补齐制度短板,完善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资本市场将在进一步畅通资本、科技与实体经济高效循环方面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除支持科创企业上市外,还应鼓励上市公司以CVC(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模式加大创新投入。此外,应充分发挥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和地方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用,与证券交易所一道,从不同维度出发,联动为科技企业融资、技术转让提供交易市场和平台。”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建议,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资本市场可为人才提供股权、股票期权等多种可变的薪酬激励。“倘若有市场认可的实质性发明创新,市场会通过股价反映多年现金流,实现创新资本化,这将为相关人员带来可观回报,形成有效激励。”田利辉说。

  站在新起点上,资本市场壮大创新创业企业、孕育新经济模式、助力实体经济向创新型驱动的使命更为紧迫。在前述采访中,阎庆民透露,证监会在研究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

  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望培育出一批有市场前景的科技企业,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杠杆效应,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实现资本、科技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循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