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系列政策部署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势蓄能

捧牢饭碗 做强产业 富民美乡

李志勇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近日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为历史新起点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粮食安全、产业振兴、富农惠农、乡村治理等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2021年,虽然受到疫情、灾害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乡村振兴战略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重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的饭碗捧得更牢了

  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2021年,虽然遭受水涝、病虫等灾害,但我国仍然连续实现夏粮和秋粮的丰收,全年粮食实现丰收已成定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59.3亿斤,增长2.1%,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基础。专家预计,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1.36万亿斤,实现“十八连丰”。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依然不断采取措施,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进一步深化农田土地保护、打好种业翻身仗等,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到位,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让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捧得更牢。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增强我国种业发展的竞争力,需要增加投入,开展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种业技术差距。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连续出台政策,不断加大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到去年底,全国已经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同时,要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并推进经营创新和机具创制创新,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确保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需求还将持续增长。专家测算,至少未来三十年,粮食需求仍是一个增长的趋势,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

  产业升级富农惠农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基础。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在通过微工厂、产业园区、特色种养等产业发展,有效实现了脱贫人口就业和收入不断增长。

  目前,魏县拥有箱包、服装、毛绒玩具、手工编织等各类“微工厂”近百家,年产值2亿多元。很多以前的留守妇女等都在家门口成为挣工资的“上班族”。

  魏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郭福林介绍,魏县脱贫摘帽后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等“四个不摘”,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以来,通过微工厂、产业园区、公益岗位等措施实现脱贫人口就地就业近6200多人。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近日表示,要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美丽乡村更近一步

  丰衣足食、收入无忧的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必不可少。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农村的整体环境大为改善,美丽宜居的目标更近了。

  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以上,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不同类型的美丽宜居村庄。

  农业农村部表示,经过三年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也在从推动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与之前的三年行动方案相比,新一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全面推开向整体提升迈进,从探索建立机制向促进长治长效深化,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刘焕鑫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够推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也提出,围绕强设施、优服务、美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曾衍德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三点,分别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人居环境改善,面源污染治理,田园风光醉人,这表明了乡村“生态”的振兴和优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