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刘桂平:构建适合农业、小微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机制

彭扬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日前在《中国金融》上撰文指出,构建适合农业、小微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机制,为其建立碳账户,完善碳核算方法,使碳减排和碳汇效应可计量、可跟踪。

  刘桂平指出,下一步,要继续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国民经济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要从五大新发展理念融合的角度,扎实推进金融事业协同发展。

  刘桂平表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内在联系。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较多分布在环境脆弱地区,易受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而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也是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对二者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进农业、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深化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农业和小微企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受制于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其排放监测统计更加困难,绿色转型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投入均较为不足。

  刘桂平认为,下一步,可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推动农业、小微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将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规则嵌入普惠金融全过程。二是构建适合农业、小微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机制,为其建立碳账户,完善碳核算方法,使碳减排和碳汇效应可计量、可跟踪。三是构建有利于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建立农业碳减排风险共担机制和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进绿色供应链融资。扩展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

  “开放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提供强大推动力。”刘桂平认为,我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从对外开放中获益良多。开放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我国很多普惠小额贷款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就从孟加拉国尤努斯提出的小额贷款理念及其实践中得到诸多启示。开放有助于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元-300万亿元,需要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

  刘桂平表示,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促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为例,区内产业转型升级起步较早,经济低碳发展需求强烈,科技创新活跃,金融业务发达,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具有较好基础。下一步,拟从三方面着手,探索促进大湾区内绿色金融发展。一是探索在大湾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研究推动三地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绿色企业和项目认定标准、绿色金融统计标准等的融合。二是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鼓励境内外绿色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及第三方认证机构在大湾区设立总部或运营总部,支持三地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业务合作。三是促进大湾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大湾区资金融通便利度,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支持大湾区绿色发展。

  此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刘桂平表示,下一步,将立足于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探索模式、积累经验。同时,将推动更多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理念。进一步以绿色金融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取暖等重点民生工程提供金融支持;加强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相关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