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开幕

人民日报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

  5月24日至25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本届峰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数据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峰会亮点

  闽山闽水物华新,福来福往情谊长。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5月24日正式开幕,美丽榕城喜迎各界朋友,共襄数字盛会,共创数字中国美好未来。

  本届峰会主题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总体方案设计上突出“三个聚焦”:一是聚焦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二是聚焦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强化高水平数字化支撑;三是聚焦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峰会期间将举办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和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并设现场体验区,同期举办特色活动和专业工作会议等。本届峰会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专业性。国家部委、权威机构将发布一批数字化发展政策措施、研究报告,打造数字中国建设“风向标”。本届峰会将聚焦数字中国建设关键领域,召开相关专业工作会议,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更加注重服务企业。企业代表嘉宾占比将由往届的50%提升到65%以上,12个创新赛道均由企业、科研机构组织,企业参与团队超4000支、1.2万人。

  三是更加注重数字体验。现场体验区设置了“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等板块,可现场体验数字化科技成果。本届峰会将运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设计不同主题的互动式、沉浸式数字应用场景,让参会者亲身体验数字城市的魅力。

  四是更加注重对话交流。河北、江苏、山东、广东作为主宾省参会,将分享数字省域建设经验。港澳台元素更加浓厚,峰会现场设置了香港现场体验区、两岸融合专区。

  本届峰会让数字惠民触手可及,通过创新数字赛事、打造数字街区、丰富数字文旅等方式,让数字场景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让数字惠民看得见、摸得着、体验更好。

  “有福之州”加“数”前行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一项重大举措,201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出席此前6届峰会的专家学者超过1700位,参展单位超1800家,促成数字经济项目签约落地近2600个。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举办也为福州发展带来了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

  发展动能更强劲。通过峰会的举办,一大批数字领军企业、数字产业项目落地,助力福州夯实数字底座、壮大数字经济。目前,全市构建起“天上三朵云、中间两个超算、地上两条路”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网络与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等工作成效突出。同时,福州加快放大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成立快递大数据东南研究院、智慧海洋空间基础数据创新研究院等,持续赋能城市交通、普惠金融、医疗健康等数字应用场景。近5年来,福州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速20.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5%,2023年荣膺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

  开放活力更充沛。福州多措并举发展跨境电商,开通运营跨境电商“9610”直购进口业务;深化闽港数字经济领域交流合作,成立福州新区闽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推动闽港数据容灾和存储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以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教育业务已走进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惠及超1.5亿人次。

  宜居城市更美好。近年来,福州加快构建“城市大脑”体系,包括城市运行感知、监测研判、资源调配、决策指挥、智能管控等一体化数字平台,在江河湖海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城市治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水系智慧调度项目和“5G+”智慧城市项目获世界智慧城市中国区大奖。

  社会治理更智慧。福州通过建设提升数字化政务服务中心,推出191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福州市“马上就办”引领政务服务“一网好办、全城通办”做法得到国务院肯定,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聚焦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福州构建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汇聚电子病历数据和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检查结果互通互认;建设“e福养”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一网全覆盖。

  未来,福州将持续深入践行数字中国建设要求,以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契机,放大峰会效应,多方面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福州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数据来源: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组委会秘书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