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扩大企业边界 打造可复制的创新引擎

徐强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第一特性:跨越创新的第二曲线》

  作者:刘官华 梁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过去的一年里,关于互联网大厂“996”工作制的争议甚嚣尘上。有人说,这是资本边际收益放缓之后的内卷所致。企业在遭遇创新瓶颈之后,总会经历一段“失速”期使得利润增速低迷。当企业在商业环境的压力推动下不断进步和成长,企业家和管理者不可避免地踏上了资本和市场的“跑步机”——企业唯有加速增长才能屹立不倒。一方面,企业渴望激动人心的创新发生;另一方面,企业对创新的盲目追求也给自身带来了无法承受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找到创新第二曲线

  在已有创新的基础上,有没有更好地选择去平衡新一轮创新的收益和风险,在既不鲁莽偏激又不故步自封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愿景抱负和社会责任?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特性:跨越创新的第二曲线》一书就认为,当企业遭遇创新的瓶颈时,应当运用“第一特性原理”找到创新的第二曲线。所谓“第一特性”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定位出的用户对产品最直接、最强烈的体验认知。用户在购买、使用、体验、分享等环节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正是产品的第一特性。第一特性可以在形容词层面来表达,如可靠、安全、新潮、简单等。

  第一特性是创新的底层驱动力。本书主要围绕企业如何有效开启创新展开,将针对创新管理者的三项根本任务(启动一项伟大的创新、打造可复制的创新引擎、培育创新型组织)给出一套有效的企业创新系统框架,即第一特性理论。第一特性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都体现出极强的解释力和行动驱动导向。

  第一个方面是心智浮现。在创新方向和路径上,团队必须紧密配合、协调一致。但我们看到很多富有创新精神和伟大创意的团队,最终在执行层面合作失败,究其原因,团队在创新方向和落地实践路径上分歧巨大。这不是因为团队成员间认知能力有差距,而是因为团队内部缺乏使心智模型浮现的有效方法。决策者需要借助第一特性模型,透明高效地让团队成员之间理解彼此的思维模式,从而让整个团队达成共识。

  第二个方面是极致体验。在创新的旅程上,很多创新的解决方案不是不完备,而是过于完备。对于用户和市场而言,面面俱到、平均发力等于一无是处。第一特性理论清晰地指出,用户只对简单而明确的信号有接收意愿,这就要求产品解决方案必须具备极致的产品特性,从而带来极致体验和口碑传播。值得强调的是,第一特性不仅可以强化用户认知,而且可以给市场营销方案提供清晰有效的核心卖点。

  第三个方面是市场领先。在第一特性理论指导下的创新产品解决方案天然具备独特性和用户心智穿透力。利用第一特性原理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洞察出用户没有说出却长期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并基于真实用户需求精准地开展创新业务。第一特性原理不提倡主动追求竞争,但其独特效果让蓝海市场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企业面前,并让企业在细分市场形成市场领先。

  突破创新扩展临界点

  第一特性原理除了在上述三个方面展现出强韧的生命力外,还有两个难以复制的优势。

  第一个是可以建立主动型市场领先。被动型市场领先是指企业在环境、竞争对手、成本等外部压力下,盲目提高市场占有率,而忽视利润率和用户价值的商业行为。被动型市场领先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资源。主动型市场领先是通过发现市场上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占据无人竞争的有利位置。主动型市场领先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获得丰厚的收益。

  第二个是可以让企业获得指数级增长。通过由用户观察得到的第一特性,我们可以发现全新的用户需求。由于基于第一特性打造的产品充分满足了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因此能够为用户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进而引发用户的口碑传播,突破创新扩展临界点,实现业务的指数级增长。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第一特性的运用扩大企业边界,同时将用户视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洞悉用户的需求密码并设计具备第一特性的产品,令企业创造性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社会价值。如何利用第一特性,跨越创新的第二曲线,避免边际“内卷”,用科学方法论打造可复制的创新引擎,从而实现股东、用户和员工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本书为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提供了良好的战略视角,同时对普通员工、职场新人能够拓展职业框架和提升职业高度。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