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懂进化趋势 把握发展机遇

郑渝川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进化的力量》
作者:刘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反映出我国社会正在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相较之前下降、出生人口增速放缓、家庭户均人口下降、总和生育率缓慢降低等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出现过每年出生人口高于2000万的“婴儿潮”:1950-1958年,1962-1975年,1981-1997年。这意味着从2022年起的10多年里,连续14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口退休,过去的“婴儿潮”变成了“退休潮”。

  与退休人口增加相对应的,是劳动人口减少。20世纪90年代起,经本世纪初到2010年前后,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激烈竞争工作机会。这种现象已经不再多见,而今在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的省会城市、部分地级市,企业招录员工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从容”,而是想方设法,比如到职业技术院校“锁定”部分毕业生源。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已经从过去偏重关注引进高学历、“海归”人才,转变为大幅降低门槛,创造条件吸引各类人才落户。南京、珠海、宁波等沿海地区城市不断创新引才政策,连深圳、广州也悄然降低了人才落户审查标准,而在西部,西安、成都为代表的大城市,更是将人才争夺攻坚战的热度烧至沸腾。

  《进化的力量》一书指出,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人来创造,在社会总人口走向老龄化、劳动人口渐趋稀缺的背景下,“抢人”就是为城市发展注入最为强劲的动能。

  本书认为,面对老龄化问题,除了“抢人”,还应有效借鉴日本、美国等国的经验,致力于发挥年满60岁,但仍然年富力强的老年居民的作用,推出“活力老人”计划,让这些老人从事相对轻松、危险系数和挑战要相对较小的工作,从而让使用价格越来越贵的年轻人用来做更加紧要的工作。

  比如,各地的政务热线,以及水电煤暖公司、电信企业都建有很大的呼叫公司,动辄几百几千人,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呼叫公司的工作劳动强度低,但缺乏成长空间,薪酬也不高,所以离职率和投诉率很高。未来应当将呼叫公司的职位主要面向“活力老人”予以开放。

  走向老龄化社会,可以把握的机遇就是考虑到老人的使用需要,积极改进方方面面的产品、服务,应用更多的新技术,比如类脑智能、脑机接口、机械骨骼。书中指出,老人数量的增多,许多老人需要陪伴、健康和自我实现,这不仅需要个人(老人的子女、亲友)和社区的努力,还需要专业的商业力量,推动真正真诚为老人服务的专业服务行业的茁壮成长。

  书中指出,尽管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但1981-1997年“婴儿潮”的人口红利仍在释放之中。不同于前两次“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主要以劳动人口数量、推动中国制造产业粗放增长为特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中青年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不断提高。事实上,到了2019年,我国当年的高校毕业人数达到了837万(大约在1997年出生,是1981-1997年“婴儿潮”的最后一年)。刘润指出,这意味着我国近些年以及接下来的一些年,每年新增的高素质就业人口数量,其实都在几百万、近千万的规模,这对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推动创新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驱动。

  本书是在对我国国内以及国际商业、投资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趋势进行持续追踪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危”“机”并存的问题和机遇,包括老龄化程度加深、数字化应用提速、新消费时代的到来、00后主导消费的时代到来,等等。

  书作者强调,在变化中求存的最重要条件就是适应、适合,能够顺应进化、变化趋势作出改变。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而且还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这带来了城市竞争逻辑变化,也注定会使得一些产业走向凋敝、另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行业振兴。这种情况下,读懂趋势,顺应进化,才能做到转危为安、化危为机。

  书中谈到的问题,注重用实例加以说明。比如,在谈到数据分析水平的提高给行业带来巨大改变,创造增长机遇时,书作者就举例介绍了国内某地的社区小店,几年前被电商巨头改造为了冠以电商品牌的小店——这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冠名,而是将小店的进货管理纳入了电商的一站式进货平台,解决了社区级小店的进货价格、商品品质等难题;而电商还借助数据管理帮助小店选品上架,能够涉及店主没有经验的经营品类,比如母婴用品、猫粮或狗粮——电商还根据附近居民的搜索、购买记录,进行数据洞察,对小店经营品类给出更为准确的“画像”确定,这也进一步改善了小店的销售水平,缩短了库存周期。但书作者也同时谈到,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应用也需要被更为有效地纳入法律规范,过去国内外都存在一些创业公司乃至大型企业滥用甚至盗取消费者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这种做法极大地招致了消费者反感,也存在显著的法律风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