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多举措推动资管行业向主动管理发展转型

李刚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资管行业迈入新发展阶段之际,《2021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全新面世,该系列报告也迎来连续发布的第16个年头。作为本书的主要作者,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资管新规背景下,资管行业无疑需要从过去依赖牌照的通道规模快速扩张,加快向基于主动管理能力的业务发展转型。同时,打破“同质化”是行业主动管理转型期各类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细分市场发展“小而美”的特色业务,可能成为中小机构破局“同质化”的重要方向。

  新起点上探讨发展方向

  中国证券报:中国资管行业发展报告已连续推出了16年,相比此前的报告,本次《报告》有哪些看点?

  巴曙松:总体来看,《报告》非常重要的一个看点就是对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持续跟踪。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影响力来评估,资管行业成为中国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时间并不长,系列《报告》从2006年跟踪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到逐步覆盖资产管理行业的不同子行业,这份报告一直在努力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记录者。具体来说,每一年的资管行业报告都会对当时行业最新政策变化、机构运作特点、产品模式创新、投资人偏好等内容进行跟踪梳理,这些内容可以争取为资管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广大读者了解新的一年行业发展变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下来,还可以成为研究者观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变迁的一份连续性资料。

  最新的年度《报告》,重点探讨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的行业变化与新的制度起点上行业发展方向,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看点。从政策框架的演变逻辑来看,2018年至2021年是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的过渡阶段,资管新规作为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制度框架,指导资管行业站在新的制度起点上再出发。因此,在2021年的资管报告“行业篇”中,我们着重梳理了转型阶段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了新的制度框架如何推动行业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以及资管行业如何更好地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因此,2021年的资管报告可以作为资管新规推动下行业转型期的一个系统总结与展望。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当前资管行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

  巴曙松:观察资管行业发展的重要线索是金融结构变化、金融市场政策框架变化和行业发展阶段。当前金融市场日趋关注的主线是转型、绿色、开放,而行业发展阶段是资管新规制度框架下的主动管理转型,当前行业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征都不同程度地与这些逻辑线索有关。

  从金融市场政策框架和趋势来看,资产管理行业要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在产业链升级、新经济兴起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将发挥更明显的作用,伴随着打破刚兑和无风险利率的降低,资管行业中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和占比有所提升,助力“新经济”向上发展。此外,在“双碳”背景下,中国资管行业的ESG投资快速兴起,从资产供应到产品设计再到投资框架,都嵌入了绿色发展要求。在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资管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相继启动并平稳运行,外资机构不断进入并丰富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中资机构则积极走出本土市场,拓展国际业务。

  资管新规驱动下的资管行业主动转型新阶段,更多引导资产管理行业的内在运营模式形成新的特征,资管行业无疑需要从过去依赖牌照的通道规模快速扩张,向未来基于主动管理能力的业务发展转变。

  破局“同质化”竞争

  中国证券报:《报告》提到,面对市场的变化,各类资管机构需要采取因时而变的发展策略。对于中小型机构而言,资管新规下,如何有效解决“同质化”竞争问题?

  巴曙松:“同质化”是在资产管理行业以“规模扩张”为发展目标的初期阶段所产生的,而打破“同质化”则是行业主动管理转型期各类资管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看来,中小资产管理机构化解“同质化”竞争,首先要清晰认知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结构变化与金融政策背景。资管新规框架下,“标准化、净值化”成为新的行业规则,简单的产品业务模式复制已经不具有太大意义,产品专业设计及本身运作管理过程的重要性大幅上升。因此,中小机构需要在行业趋势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边界,重新思考“差异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在细分市场发展“小而美”的特色业务,可能成为中小机构破局“同质化”的重要方向。成熟金融市场中,通常可以看到“大而全”和“小而美”的资产管理机构并存,不同产品细分领域内均会产生细分领域内的优势机构。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难以在资产管理产业链上中下游进行全面覆盖,更合理的选择是着眼于细分市场进行深度经营。例如权益市场中,为了匹配当前大类资产配置的行业发展方向,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优质管理人数量正在增加,其产品可以作为银行、保险进行行业轮动时的重要选择;又比如债券市场中,专注于高收益债的投资机构数量正不断增加,或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另外,有效把握金融结构变迁过程中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几乎是所有资产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更需要针对自身所在赛道,设计出符合投资者要求的“好产品”,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机制优势创设产品的逻辑。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不仅对资产管理机构有着深远影响,对于广大居民和投资者而言影响也同样重大。过去在“刚兑”环境下,投资者对于自身风险偏好的认知不一定清晰,导致过渡期内货币基金、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等“类保本”产品更符合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未来,在“净值化”不断推进,投资者对信息和知识了解更加充分之后,市场风险偏好曲线分布可能更加完善,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针对这一变化,设计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新阶段需要新发展思路

  中国证券报:对于“双碳”目标实现的必然性及其带来的影响,国内资管行业需要有哪些新的认识?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巴曙松:在新的发展阶段,“双碳”目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也将能源革命浪潮的影响推广至许多行业,还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双碳”目标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实践有很多,可以具化到ESG投资领域,目前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正在积极应对和开展ESG投资。

  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需要清晰了解“双碳”目标下,ESG投资发展在中国将迎来重要机遇期。一是ESG投资规模将持续扩大,伴随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对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影响增大,符合其投资理念的ESG投资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此外,伴随金融对外开放,海外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也会促进中国ESG市场的发展。二是ESG产品将不断丰富,与泛ESG指数挂钩的指数型产品是产品端创新的一大方向。三是ESG理念或逐步促使资管行业形成新的业态。截至2020年末,国内已有52家机构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者网络(UN-PRI),未来这一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并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流程。

  中国证券报:《报告》从权益型产品视角分析了国内REITs的发展情况,如何看待公募REITs目前的行业影响以及发展不足?

  巴曙松: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持续快速推进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密不可分。但是,随着城市化进入到快速发展的中后期,从融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融资存在过度依赖政府融资、市场化融资能力较弱等问题,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公募REITs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为基础设施领域补充了重要的市场化投融资工具。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调整阶段或经济发展从高增速向中低增速转变时,会更加积极地推出REITs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试点,中国也正在呈现出这种趋势。参照全球一些国家REITs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大多数在3%-9%,结合中国城镇化率、基建水平等因素情况来看,未来国内REITs市场规模预计会超过60000亿元。同时,国内目前开放的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基础资产,根据国际经验,具有较高收益率的数据中心(IDC)、康养中心等业态,尚未在REITs市场上面世,值得期待。

  目前看来,发展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机构资金的介入方式上。作为战略投资者介入锁定期较长;如果是网下打新的方式,目前市场火热,配售比例低,第二批REITs打新获配率只有2%;如果直接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当前公募REITs二级交易成交量约为同市值股票的七分之一,机构资金建仓的冲击成本较高。这一障碍会随着REITs市场扩容、国内长期资金的丰富和扩容而逐步缓解。

  其次,中国公募REITs是基于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法律体系,交易结构是类REITs搭载公募基金,其中有公募基金管理人、专项计划管理人、项目公司管理人等多重管理结构。目前来看,相对复杂的交易结构增加了委托代理不同环节的潜在矛盾,对资金方尤其是外资的吸引力减弱。

  另外,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公募REITs的收益来源是基础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而基础设施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环境,当地政府的具体设施建设规划、运营和管控等。公募REITs市场化运作的诉求,与底层基础资产公益性、垄断性的特点,客观上可能会形成一些矛盾,化解这种矛盾需要把握好政府参与和市场定价之间的平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