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最大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打造“东方波尔多”

何晨阳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6月25日电(记者何晨阳)“15年前我在老家时,一亩地产出的玉米,有时还没有播下去的种子多,温饱问题是当时的头等大事。”中圈塘村的村民杨武说,如今种了8年葡萄的他考虑该买哪种品牌的小汽车。

  中圈塘村位于中国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杨武所说的“老家”是当时位于宁夏同心县的新庄集乡,那里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10余倍,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普遍靠天吃饭,加之农民过度垦荒造成生态环境千疮百孔。

  为拔出穷根,带民致富,中国政府自1999年开始,将此前一直作为军队综合性军事训练靶场的红寺堡地区改建为用于安置贫困人口的移民安置区。

  20余万与杨武同样处于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的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彭阳县、西吉县等地的回汉农民,从无水可用的山区举家陆续搬迁到这里。红寺堡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

  一开始,搬迁来的居民依然延续种植玉米的习惯,可一亩玉米要耗水400立方米,而对从黄河4级提水的红寺堡来说,水比油贵。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如下让靠天吃饭的贫困地区居民迈向精耕自作、获取更大收入,让他们真正搬得出、能致富,一直是中国政府努力求解的问题。

  在经过对土壤、水分等条件的深入研究后,位于北纬38度世界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的红寺堡决定发展酿酒葡萄,而且,这样一亩地能比种玉米节约140立方米水,这对拥有50万亩水浇地的当地来说不是一笔小账。

  “葡萄酒的质量七分来自原料,三分来自工艺,从对红寺堡产区的理化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这里不仅适合酿酒葡萄生长,更是能长出好葡萄、酿出好葡萄酒的地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专家朱华说。

  为种出好葡萄,红寺堡还以年薪5万元请来技师为村民免费指导,并免费为村民提供优质秧苗,但一开始,村民并不“领情”。

  “当初让种葡萄我心里没底非常抵触,主要是怕钱打水漂。”中圈塘村村民张军说,刚移来时盖房置办家具手里根本没闲钱,搭葡萄架的水泥和铁丝可要投入不少。

  “考虑到实际困难,政府给每亩地补贴1000多元架护费用,再加上免费技术指导,村民逐渐由被动种葡萄转为自发种,现在每亩葡萄年收入都在7000多元左右,只要种葡萄的现在都‘发’了。”中圈塘村村支书杨国文说,全村804户人,仅购置价值10万元以上小汽车的就超过100户。

  酿酒葡萄品质好面积大,也吸引了众多加工企业云集,2011年,经中国国家质监总局批准,红寺堡产区被扩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并被世界OIV组织(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评为宁夏优质酿酒葡萄明星产区的精品区。

  经过多年发展,开发初期一片荒漠的红寺堡区如今已累计种植葡萄10万亩,初步建成万亩葡萄基地5个,千亩葡萄基地9个,采收鲜食葡萄4500吨,酿酒葡萄2.38万吨,引进葡萄酒加工企业11家,葡萄年加工能力近4万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