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0年度)》

戴安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戴安琪)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0年度)》(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七年发布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25家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人民币9774.84亿元,同比增长7.85%。

  2020年,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车辆678.07万辆,占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的26.79%,同比增长2.02个百分点;经销商批发贷款车辆428.39万辆,占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的16.98%。在零售端,汽车金融公司积极配合主机厂开展促销,通过丰富贷款产品、流程数字化转型、降低贷款门槛、减轻购车者负担等方式带动车辆销售。在供应链端,汽车金融公司向经销商提供稳定资金支持,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针对部分经销商资金面紧张问题,通过主动延长还款期限、减免贷款息费等方式缓解经销商负担,稳定主机厂的销售体系。截至2020年末,我国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余额人民币7820.16亿元,同比增长8.71%;库存批发贷款余额为1046.52亿元,同比略降3.15%。

  《报告》指出,汽车金融公司运行整体稳健,疫情期间展现出了专业的风控能力和强韧的业务经营能力。汽车金融公司行业相关监管指标持续表现良好,截至2020年底,行业平均流动性比率达214.09%,远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行业资本充足率为21.40%,比上年末增加0.79个百分点;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49%,受疫情影响,2月和3月经历较大上升后逐步下降,2020年底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并略降0.01个百分点。

  得益于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各汽车金融公司的不懈努力,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从单一的银行借款和资本金注入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延伸。2020年有3家汽车金融公司完成增资,合计增资约62.11亿元。2018-2020年共有15家汽车金融公司完成增资,占比达60%。这一方面体现了各汽车金融公司的股东方都对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广阔前景有较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汽车金融公司因自身良好的经营发展和盈利能力而带来的业务增长需要。2020年,共有16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了37单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超过1670亿元人民币;3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了4单金融债,总发行规模人民币125亿元。截至2020年末,共有10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过金融债券。汽车金融公司实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其融资资金全部用于汽车产业相关金融支持,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

  面对2020年开局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汽车金融公司凭借多年打下的扎实基础,从容面对、加速变革。一是多措并举,帮助零售客户共克时艰。汽车金融公司推出面向受疫情影响客户的贷款延期服务、医护人员专属贷款产品、湖北客户贴息减息方案,并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无接触一站式服务。二是全力增援,助力经销商渡过难关。多家汽车金融公司向批发经销商提供延后还款、免费降息、降低保证金等支持,切实减轻受疫情影响的经销商经营资金流动性压力,并提供线上营销工具为经销商获客引流。三是主动创新,积极应对疫情挑战。远程办公、线上审批、电子签约、远程视频尽职调查、远程库存盘点等一系列的零接触工作方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模式,也加速了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促使汽车金融公司依靠科技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向全生命周期客户服务转型,同时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四是众志成城,砥砺践行社会责任。

  在后疫情时代,汽车金融公司在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和客户体验方面主动创新,深化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进一步提升金融渗透率和客户服务能力,用金融促消费,实现普惠金融。

  展望行业未来,《报告》认为,从业务发展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依然不变, 汽车千人保有量提升的趋势不变,汽车金融渗透率向上增长的方向亦不变,汽车金融在“十四五”期间仍有较大的行业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然而,伴随消费者的年轻化和多样化、购车渠道的场景化和线上化、汽车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白热化和多元化,汽车金融公司必须继续加速创新,积极探索围绕用户、车、贷款的业务场景,为购车、用车、换车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极致的客户体验。从风控趋势来看,金融科技、智能风控的普及将汽车金融公司带入了全新的时代。一方面,海量数据为风控提供了新的发展维度,同时也对客户隐私保护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也将助力企业风控把握先机。从科技发展来看,汽车金融公司将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为汽车金融在系统架构现代化、人工智能各场景应用、数据驱动决策等方面持续赋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在汽车“新四化”中的支撑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