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花呗借呗相继牌照隔离 助贷贴牌模式渐行渐远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段久惠

  万亿规模的蚂蚁消费信贷(含原花呗、原借呗)相继启动品牌隔离,这是回应监管要求、落实整改之举。对行业来说,金融科技大公司的流量优势仍然存在,但作为平台方的金融科技公司前置露出、作为重要资金方的金融机构“隐身其后”的时代,正渐行渐远。

  昨日,不少支付宝花呗用户都接到了服务升级通知,原花呗产品按资金提供方的不同,即用户的消费信贷资金来自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仍叫作花呗,资金全额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叫做“信用购”。与此类似,10多天前原借呗也通过升级更新为借呗、信用借。

  对于拥有数亿用户的花呗、借呗,它的品牌隔离、升级调整,无疑影响很大。不过,仔细去体验这些产品就会发现,在支付宝APP上,升级前后、用户使用的体验上并无太大差异——可用额度基本不变,查账方式、还款方式、免息期、费率等都没有变。

  尤其牵动公众神经的是上报征信问题。升级之后,用户再使用蚂蚁支付宝内的消费信贷产品,信贷记录将由提供信贷服务(主要是资金方)上报央行征信。其实,对征信知识稍加了解就会知道,这只不过是惯常操作、应有之义,用户使用任何一家包括消金公司、商业银行等在内的持牌金融机构产品都是如此。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系列改变的深意:使用层用户感受不明显,底层业务流程甚至逻辑在变化。不难窥见,监管方对蚂蚁整改要求的核心关键词是:穿透、合规。

  在累计交易规模曾高达万亿元的消费信用产品上,原来隐在身后的金融机构走向前台,独立完成信用审核和风险控制,发放贷款资金并承担风险,这也符合监管此前面向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有一个表述,即在新模式下,蚂蚁平台就像一个大集市,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摊位,它挣的不再是利差,而是“摊位费”,这个费用更低、也更合理。

  品牌隔离之后的花呗、借呗受限于资本金杠杆率的硬约束,规模收缩是必然的。但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大厦将倾也不准确,借呗升级之后,目前仍有自营借呗业务、信用贷业务、联合出资联营模式的“一拆三”局面。业内也比较关注的京东金条、百度度小满等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消费信贷业务,会不会也将从品牌到业务模式的大变样?不过,记者从多家平台了解到的情况是,尚未有相关调整。

  正如业内所承认的,作为消费信用产品的原花呗有着小额、高频等竞争优势,所以一直以来其他平台模仿者众、做大者少。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历练成长起来,面向小微C端的技术、运营等优势并不会消退。更遑论,经过市场检验存活发展的数字金融产品也自有生命力。监管环境、合规要求在变化,蛋糕的切分方法也会变化,但谁会切多,谁会切少了仍然难解。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