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市场规模增长放缓 不良率上升引业内关注
上市银行年报披露进入中程,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情况随之浮出水面。
目前,已有13家银行披露2023年年报。其中,10家银行披露了截至2023年末的信用卡发卡量或累计总量数据,有4家银行出现累计发卡总量较上年末下滑,2家银行的新增发卡量较上年有所降低。同时,这10家银行还披露了信用卡不良率,其中6家银行相关指标较上年有所上升。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信用卡市场规模化增长放缓之下,商业银行需更加注重业务质量而非数量,深耕优质存量客户,通过精细化运营和数字化转型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信用卡风险增高。
4家大型银行信用卡缩量
近年来,全国开立的信用卡数量整体呈缩减趋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为7.67亿张,环比下降1.51%,较上年同期下降3.88%。
上述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的累计信用卡总量较上年末下滑。
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为1.53亿张,相较2022年末1.65亿张的信用卡总量减少1200万张;建设银行的信用卡累计发卡1.32亿张,较2022年末减少80万张;交通银行的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则由2022年末的7450.83万张降至7132.42万张;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流通卡较上年末下降5.44%至9711.81万张。
与此同时,在信用卡流通总量整体缩减的态势下,多家银行依旧保持一定的发卡增量,但是,也有些银行的发卡增速有所放缓。如兴业银行2023年新增发卡509.40万张,同比下降22.87%;民生银行去年信用卡新增发卡439.44万张,同比增长12.55%,较2022年50.32%的增速有所下滑。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发卡量增速,则较2022年有所提升。
例如,邮储银行去年进一步加大信用卡发卡力度,年内发卡量新增756.88万张。同时,信用卡透支及其他较2022年末增加370.14亿元至2192.80亿元,由此拉动信用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35%。“本行深入推进信用卡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集约化经营和差异化发展能力,强化信用卡客户拓展和综合营销,加快产品创新,丰富产品权益类型,持续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业务规模实现较快增长。”邮储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
披露年报的7家股份制银行中,有5家披露了信用卡交易量数据,且这一指标较2022年末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同时,大型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信用卡消费金额也较2022年末有所下滑。
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上升
信用卡贷款为商业银行的个人业务。总体而言,这类贷款在各家国有大行的贷款及垫款结构中占比不高。不过因其与居民日常消费密切相关,故其资产质量变化同样值得关注。
近日召开的多场上市银行业绩说明会上,信用风险也成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银行的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率较2022年有所上升。
《2023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的数据显示,信用卡资产质量风险有所提升。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81.35亿元,环比增长4.69%,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3%。
田利辉表示,信用卡不良率上升主要受部分行业景气度下行,部分持卡人还款能力下降、部分银行为追求发卡量进行过度授信、信用卡欺诈风险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
信用卡不良率的上升已引起各家银行的关注。深化存量客户和优质客户的运营,已成为银行的共识。如招商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的信用卡流通卡和流通户均较2022年末下降,主要是该行更注重高质量获客,新户获取规模有所下降。截至2023年末,该行信用卡不良率为1.75%,较2022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告诉记者,信用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重资产业务,需要高度重视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挑战,或将影响部分居民还款意愿,从而提高风险水平,导致信用卡业务资产质量出现劣变迹象。
杜阳进一步表示,为应对信用卡资产质量风险,商业银行一是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约束机制,对客户进行优先级分类,密切关注与贷款人相关的市场变化,贷前对客户资质做好管理和审核,贷中监测贷款流向,贷后做好定期跟踪调研,保证贷款能够及时收回;二是要加强消费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对员工进行充分的风险教育,提升风险敏感度,培育风险合规意识;三是要强化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将银行的资金、专业优势与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优势相结合,在征信机制建设等方面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