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大山深处寻觅客户 “背包银行”送贷上门

吴杨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金融业勠力书写五篇大文章

  编者按

  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金融机构及时补充资金缺口;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下乡建起服务网络;对首贷户、微贷户、个体户、新市民等“信息困难户”,金融机构扎实练内功,构建策略模型……近期,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直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金融发展薄弱环节的堵点、信息不对称的难点,本报今起推出“金融业勠力书写五篇大文章”系列报道,展现金融机构优化服务、创新产品过程中的新做法、新成绩。

  “我们都是背着包,装着材料和药品等,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提供金融服务。最远的地方需要开车90余公里翻过这座山头,再徒步往山上走,一次往返需要15个小时。”周至农商银行副行长冯哲一边向记者介绍“背包银行”业务模式,一边指着山的那边。

  “背包银行”是近年来银行深耕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映射出银行业在普惠金融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普惠金融业务持续下沉,同业竞争、存量内卷愈演愈烈,如何在业务发展和全面风控之间寻得平衡是不少银行面临的难题。

  将金融服务送上门

  在莽莽群山崎岖不平的小路上,经常可以看见身背挎包的身影——他们三五成群,装上公章、票据等材料,穿梭在各村镇之间办理业务,与农户热切交谈,用行动触达金融服务空白区,被人们亲切称之为“背包银行”。周至农商银行就是发挥“背包精神”、走村入户送服务的银行之一。

  从西安市区出发,近两个小时车程后,记者抵达周至农商银行马召支行,在那里见到了冯哲。

  “密码变更、挂失、开户、资料填写……留守老年人等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很多。我们基本上每两周就会去偏远地区的客户家里一次,主动对接需求、办理相关业务。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先要开车90余公里,再徒步20余公里,往返一次需要15个小时左右。”冯哲说。据介绍,马召支行的金融服务覆盖5个镇,67个自然村,共6万余人。 

  冯哲向记者展示挎包,里面装有公章、相关申请材料、药品、口罩等。“如果有上门服务的需求,一般是行领导和客户经理前去,因为路途较远,担心会有危险,每次上门服务都是‘拿命在跟天斗’。”冯哲略带玩笑地说,他们会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送贷上门”,实现扶贫小额信贷全覆盖。

  近年来,为解决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难题,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金融机构采取设立金融服务站、布放助农服务e终端、金融助理派驻等方式延伸金融服务网络。例如,农业银行在偏远地区推广汽车银行、背包银行,有效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北京农商银行探索“乡村振兴金融助理”派驻模式;靖远农商银行依托“党建+金融助理/金融专管员”服务模式,走村入户办理业务。

  业务内卷凸显

  “背包银行”反映了当前普惠金融业务激烈的竞争格局。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发力下沉普惠金融业务,争夺普惠金融蛋糕,业务内卷愈演愈烈。

  “随着普惠贷款竞争加剧,优质的首贷户越来越难寻,竞争压力很大。一方面,整个信贷增长规模不及预期;另一方面,很多国股行有做小微企业业务的要求,这会进一步挤压我们在小微市场发展的空间。”某中小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进一步解释道:“早期,很多大型银行主要做大企业或大中型企业的贷款业务,开始有小微业务的要求后,对我们会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我们现在也开始尝试做一些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希冀业务量有所填补。”

  此外,监管发布的文件对各类银行普惠信贷支持力度提出要求。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明确2024年普惠信贷总体目标是“保量、稳价、优结构”,要求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力争全年实现监管目标。各监管局要督促辖内法人银行力争总体实现监管目标。对改革化险任务较重的地区,实行差异化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业务下沉并非易事。西部某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行里会确定普惠金融考核指标,落实到基层员工,要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警惕贷款风险,我们的工作很难做,任务压力大。”

  在普惠金融业务持续下沉时,银行存在对成本高、回报率低的担忧。冯哲坦言,“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比较艰难,需要来回几十公里地‘跑’,费时费力,成本较高,收入及回报率并不高。每一次‘背包’上去,主要就是提供服务。”

  上述银行相关负责人普遍表示,一些设在偏远地方的银行网点,服务面积大,交通不方便,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全面风控基础上实现盈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创新服务迎来新形势

  覆盖面逐步扩大、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提升、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降……十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当前,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

  今年一季度,普惠金融各领域贷款增长较快。央行披露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9.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35亿元,同比增长0.2%。

  在普惠金融业务深度内卷背景下,除了服务送上门的“背包银行”业务模式、布设金融服务站,为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各家银行顺应新形势,创新抵质押物、引入担保方、推出特色普惠信贷产品等。

  某国有大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坦言,普惠小微面大量广,只有通过向客户主动推送、精准推送的方式,才能触及更多客户的服务需求。“未来,我们将主要借助数字技术的运用来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比如通过链式营销,将产品更精准触达客户,拓展普惠客群覆盖面,提升服务效率。”

  “我们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贷款产品,借款人不用提供抵押物、不用寻找保证人,由当地农担公司进行担保,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客户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问题。”北京某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记者调研发现,不少银行持续优化完善普惠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提出将加速开展政银保企对接,发挥平台服务效能。

  “要准确把握当前普惠金融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年初发文表示,普惠金融需求从以信贷为主,发展为综合金融需求,单一信贷服务已无法满足重点群体需要,有必要从综合金融视角统筹发力,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服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