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我这七年,只想记录下“未来之城”的故事

新华社

  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一出,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八个字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从那一刻起,我知道,雄安新区报道将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重要使命。

  七年来,从白洋淀畔到雄安站,从容东片区到启动区,我经历了这座城的初生、启航与拔节生长,用数以万计的照片,记录下“未来之城”儿时的模样,也定格下众多雄安建设者奋斗的身影。很多人通过我的照片了解到了雄安,而我也在记录的过程中渐渐读懂了雄安。

  雄安新区报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重点关注的区域。对于初生的新区,白洋淀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战场,其广袤的水域、优美的风景,也是摄影记者“大展拳脚”之地。

  

  白洋淀内一码头(2017年4月9日摄)。

  

  鸟瞰雄安新区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淀区与陆地交接处的田园(2017年4月25日摄)。

  2017年4月间,我先后三次前往白洋淀。当时,无人机刚刚流行起来,我租了渔民的船,扛着装无人机的大箱子,在码头和村庄之间穿梭起来。

  在白洋淀里航拍并非易事,淀中风大且陆地范围狭小,每次航拍,只能在起飞点附近拍摄,一旦飞远,便有可能导致无人机返航失败。有一次,因为电力不足,无人机迫降到一片芦苇荡里,我和几名渔民搜索了几个小时才将无人机找回。

  克服淀中航拍的种种困难,我用无人机拍下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原汁原味记录下雄安新区成立之初淀中村庄的样貌。

  

  白洋淀内一村庄(2017年4月9日摄)。

  白洋淀四季皆美,又因芦苇之美而闻名,有着“一淀芦苇一淀金”的美誉。2018年初,我来到白洋淀腹地,拍摄淀区渔民的冬季生活。冬季湖面结冰,要想到芦苇编织专业村,需在吱吱作响的冰面上步行一个多小时。

  

  村民在白洋淀内收割芦苇(2018年1月17日摄)。

  2019年,在雄安新区安新县三台镇新庄窠村,我结识了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鲁昊。作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理学博士,鲁昊主动请缨,通过选调生考试,来到雄安新区工作,将雄安作为梦想启航之处。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鲁昊还结合自己所学的地质学知识,深入淀区,做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水文、地质等方面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为保护白洋淀贡献智慧。我跟着鲁昊坐船进入淀中,在一片开阔水域,拍摄了他在淀中工作的场景。

  

  鲁昊(左)在白洋淀进行调研(2019年4月30日摄)。

  雄安新区因坐拥白洋淀而拥有天然生态优势,而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也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命题。

  2019年夏,白洋淀望月岛一派火热的施工场景,工人们忙着安装污水净化设施。2020年秋,我再次登岛,只见这里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已投入使用,新建成的游园里随处可见亭台、步道、喷泉等景观,让人心旷神怡。

  

  白洋淀望月岛污水净化工程施工现场(2019年8月31日摄)。

  白洋淀望月岛污水净化项目(2020年11月5日摄)。

  望月岛的变化是白洋淀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强化环境治理,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先手棋”。围绕白洋淀生态治理,我跑遍了唐河污水库治理修复工程、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前后二十余次进入淀区,将“华北明珠”的“四季美颜”呈现给大家。

  

  雄安新区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现场(2021年8月14日摄)。

  船舶在白洋淀内行驶(2021年8月14日摄)。

  雄安站“露珠”绽放

  初识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是在2019年1月。在一段航拍视频上我看到,塔吊密布的京雄城际铁路建设工地上,建设者们用建材搭起“雄安启航”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带给了我灵感,随后策划制作了《雄安启航》,利用图片视频化的形式展现雄安建设成就。

  2019年夏季,我第一次走进雄安站的建设现场,利用无人机远眺,宏伟的站房已雏形初现。2020年春,在筹备雄安新区重点项目有序复工及雄安新区设立三周年报道时,我登上雄安站二层建筑平台,这里塔吊升降、机器轰鸣、钢筋敲击声不绝于耳,我也不吝惜快门,记录下建设者奋战一线的场景。

工人在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建设现场施工(2020年3月18日摄)。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施工现场(2020年3月18日摄)。

  雄安站毗邻白洋淀,从高处俯瞰,外观呈水滴状椭圆造型,恰似一滴青莲上的露珠。从这里出发,19分钟可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0分钟可达北京西站,雄安融入首都1小时交通圈。在这里航拍时,我常常利用日出、日落与站房相映衬,将建筑的宏壮进一步彰显。

  

这是在河北雄安新区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拍摄的日出(2021年7月1日摄)。

  雄安站候车厅,一座“千年轮”吸引着往来旅客的目光。它的起始日期被设定为2017年4月1日——“雄安”第一次被公众知晓的日子。“千年轮”的底座上,镌刻着8个金色大字——“千年之计 始于当下”。齿轮不停地转动,记录下历史前进的轨迹。

  

旅客在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内拍摄“千年轮”(2020年12月27日摄)。

  从冲出“正负零”,到封顶,到铺轨,再到最后通车,我在每个重要施工节点都要来到雄安站,用心记录,用心感受,在这座几乎相当于66个足球场大小的现代化智能客站内感受伟大时代的脉动。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椭圆形屋顶是一座光伏电站(2020年12月26日摄)。 

一辆高铁列车驶离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开往北京(2023年3月22日摄)。

  容和塔侧“拔节生长”的故事

  容和塔矗立在雄安新区容城县南部,是雄安的地标,见证了雄安的成长。容城县曾以服装产业闻名,容和塔的纺锤形造型正是当地服装产业的象征。在我眼中,那一层一层的塔身,也恰似雄安“拔节生长”。

  

市民在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县城道路上骑行(2018年3月29日摄)。

  容和塔东侧不远处,是有着“雄安城建第一标”之称的市民服务中心,第一次了解这里,是在沙盘之上,如今这里已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2018年春,市民服务中心还处于建设中,我在此航拍,发现落日将云彩渲染成了翅膀的形状,随即按下快门,“大鹏展翅”的寓意很契合初生的雄安。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施工现场(2018年3月29日摄)。

  容东片区坐落在雄安新区容城县县城的东侧,作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先行区,这里有近千栋单体建筑。从容东片区最东侧升起无人机,会发现整个片区犹如一条巨大的舰船,横亘在大地之上。2020年3月,当容东片区还处于地下管廊施工阶段时,我记录下工人们奋战的身影,而如今,这里崭新的居民楼、写字楼、商场、酒店巍然矗立,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等地标建筑气势如虹;15分钟生活圈成为社区标配,行人在街头惬意漫步,智能网联巴士往来穿梭……

  

工人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综合管廊项目建设现场施工(2020年3月17日摄)。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2021年4月8日摄)。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2023年11月23日摄)。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一处核心地块,一棵上百年的古槐树显得格外抢眼,它是雄安新区一处物质类乡愁保护点。随着雄安新区启动大规模建设,古槐树东边不远处,中国华能总部大厦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封顶,进入幕墙安装阶段;设计结构高度150米的中国中化大厦项目,每过7天就“长高”一层……

  

这是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中国中化雄安总部001大厦项目建设现场(2023年3月30日摄)。

中国中化大厦项目建设现场(2024年2月7日摄)。

  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在容和塔的东西南北,“沙盘变实景”的故事接力上演,雄安新区不断刷新我对“拔节生长”的认识与想象。

  “未来之城”的建设者之歌

  这是一个群体的影像,也是伟大时代的素描。

  在“千年秀林”施工现场,数以千计的植树工人们,用锨镐的叮叮当当,谱写出造林的交响曲。曾在黄土里摸爬滚打的当地农民成为造林的主力军,为“雄安绿、新区蓝”添枝加叶。一锹一铲,一俯一仰,秀林建设者以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新区的憧憬、对未来的向往。

  2018年4月27日,当我写下上面这两段文字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对雄安建设者无限敬意。如今,曾经沙盘里的模型业已成为眼前的实景,“堪称奇迹”的背后,是数以十万计建设者多年来的坚守与拼搏。

  

这是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施工现场拍摄的植树工人(2018年4月27日摄)。

  爬上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一座50多米的塔吊,当我开启了“塔吊司机视角”时,才真正明白了何为“拔节生长”。

  2020年9月,来自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塔吊夫妻吉那小虎和阿洛春梅对我说,自2020年7月以来,他们夫妻二人一直昼夜轮流值守一台塔吊。

  在一平方米大小的驾驶室内操纵着控制方向和高低的两个操作杆,巨大的动臂吊起建材,在空中移动后,准确地卸到指定地点。这是夫妻二人工作的场景。在驾驶室的方寸空间下,起重机巨臂高擎、工程车辆穿梭忙碌。在高空作业的吉那小虎与阿洛春梅既是一线工人,更是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的有力见证者。

  “刚来时,很多地块的建筑刚刚冲出‘正负零’,现在已经几层高了。”阿洛春梅说,随着工程的进度,我们的塔吊也要继续升高。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工地的塔吊司机吉那小虎在攀爬塔吊(2020年9月24日摄)。

阿洛春梅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工地操作塔吊(2020年9月24日摄)。

吉那小虎和阿洛春梅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工地宿舍和家人视频通话(2020年9月24日摄)。

  为了更好地突出这对“塔吊夫妻”的工作场景,有一些恐高的我站在塔吊臂上一个不足1平方米的变辐小车内,由阿洛春梅操作将我推至塔吊臂顶端。夕阳西下,落日、塔吊、建筑与工作间内的阿洛春梅搭配在一起,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之貌与建设者不舍昼夜的奋斗之姿充分彰显。

  

阿洛春梅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工地操作塔吊(2020年9月24日摄)。

记者牟宇在塔吊上拍摄(2020年9月24日摄)。

  3年多过去了,容东片区早已成为可容10余万人生活的成熟片区,向南不远处的雄安新区启动区正在奏响另一曲城市“拔节生长”与建设者“不舍昼夜”的协奏曲。

  2023年春节前夕,在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雄安新区启动区E03项目二标段项目部,我见到了李辉。他是该标段的技术负责人,春节期间留守在项目工地。在与李辉聊天过程中得知,他的妻子已经带着一双儿女从武汉来到工地与他团聚,“反向团圆”一词瞬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项目部一间十平方米大小的宿舍,成了李辉一家四口临时的家。工地内的图书馆、展室、食堂,都成了李辉一家休闲娱乐的场所,李辉到工地巡检时也常常带上家人,“要让小家伙们看看爸爸工作的环境。”人世间难得的团圆,在寒风呼啸的严冬中愈显珍贵,也为我的雄安新区报道增添了一抹温情。

  

李辉和家人在项目部内行走(2023年1月18日摄)。

李辉和家人在项目部宿舍内玩拼图游戏(2023年1月18日摄)。

  以经历新区的“初生”为荣,以见证雄安的“成长”为傲,当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这是我在雄安新区这片热土从事摄影报道的初心。从相机、无人机,再到穿越机,我记录雄安成长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

  “天涯春信自如期,日暖莺啼又一时”。在春天里,雄安新区被世人所熟知;在一个又一个春天里,我的镜头跟随雄安成长的律动而转动。

  转眼又是一个春天。我再次踏上采访之旅——

  目标,雄安!

  

  策划:李尕

  统筹:费茂华、刘金海

  记者:牟宇

  编辑:刘欣、刘金海、郝建伟、吕帅、程婷婷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