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郑商所总经理鲁东升:四方面持续提升中国价格国际影响力

马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马爽)郑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鲁东升12月5日在第17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表示,在持续提升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期货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依托重点期货品种,构建产业链系列化品种体系;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提高期货市场对产业企业的覆盖度;多种形式推动对外开放和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的期货市场建设。

  他说,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产业门类齐全,工农业产值和贸易体量巨大。助力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定价和竞争优势,是期货市场落实“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中国定价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在期货市场,就是境内外企业积极利用期货价格,作为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定价基准或重要参考。

  “经过30余年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显著。以郑商所为例,今年10月,郑商所法人客户持仓占比6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国内85%以上的重点制糖集团,80%以上的大中型棉花贸易企业,90%以上的PTA生产、贸易企业和80%以上的聚酯企业,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生产经营、规避价格风险。在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PTA、甲醇、菜粕等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际相关行业的‘风向标’。”鲁东升表示,在持续提升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期货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依托重点期货品种,构建产业链系列化品种体系。回顾境内外期货市场发展历史,期货品种对产业链的覆盖面越广,越能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链的议价和定价能力就越强。下一步,郑商所将大力推进PX、瓶片和长丝等聚酯产业链品种研发上市工作,与棉花、棉纱一起,从植物纤维到化学纤维,形成全球最齐全的纺织品种系列,推动纺织原料定价中心建设,助力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提高期货市场对产业企业的覆盖度。近年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期货价格基准,将自身经营优势转化为定价优势,为产业链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体现了期货价格的功能和影响力。下一步,郑商所将点对点强化对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产业龙头企业的服务,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吸引更多产业企业参与到价格形成中来。

  三是多种形式推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特定品种范围,研发上市开放型品种,推进结算价授权等开放模式落地,推动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加快形成境内外交易者共同参与、共同认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期货价格,不断推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建设,持续提升中国定价的影响力。

  四是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的期货市场建设。配合《期货法》立法工作,在尊重期货市场基本规律、体现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原则下,有序推进制度、规则、标准与国际市场的深层次对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期货市场,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国等国家的产业客户参与境内期货交易,在逐步提升我国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的过程中,增强中国规则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鲁东升还表示,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期货市场和郑商所经历了重重挑战。期货市场保持战略定力、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在服务保供稳价大局、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对深化服务实体经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外部环境对市场平稳运行构成较大挑战。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疫情扰动、供需错配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叠加,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郑商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服从服务宏观调控大局,严格防范市场风险,保证了交易、交割、结算的稳健运行。

  其次,实体经济需求对市场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市场复杂多变、价格大幅波动,企业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迫切,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要求强烈。郑商所着力加强市场培育,以“稳企安农护航实体”为主题,主办130多场活动、受众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支持开展了400多场市场活动,并创新开展“商储无忧”试点、打造综合业务平台中华棉专区,多措并举服务保供稳价。

  最后,汛情、疫情和行情交织,给郑商所安全运营带来严峻考验。郑商所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在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用实际行动保障了交易所设施安全、市场正常交易。

  “风雨过后方见彩虹。从国内外市场经验看,越是不确定,越是要管理风险,期货市场越应该、也越能够发挥作用。”鲁东升表示,展望未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对期货市场提出许多新的更高要求。郑商所将更好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实体经济,自觉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体现担当作为,力争把握机遇,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首先,加强市场一线监管。因品施策构建差异化的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市场监控,防微、防早、防小,及时处置市场异常交易行为。深入排查违法违规线索,配合行政、司法部门严厉打击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监管工作的深度融合,强化科技监管。

  其次,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板块,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衍生品研发和布局。持续优化完善“双碳”政策相关品种的合约规则,完善交割品级、包装仓储等环节的节能环保要求,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逐步实现已上市产品的绿色化升级。推进航运运力、天气指数等期货衍生品研发,构建多元化、系列化的绿色衍生品体系。

  再次,强化市场服务意识,提升市场服务效果。坚持“精耕细作、市场优先”,把方便留给市场、把麻烦留给自己。完善市场意见建议的快速反应机制,支持会员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构建数字化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市场受众体验和推广效率。细分市场构建服务品牌体系,“一品一策”探索特色化、差异化服务。建设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打造期货市场投教品牌。

  最后,深化期现融合发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把期货的定价、风险对冲功能嵌入到企业经营和产业循环中。围绕现货市场的定价、融资和增信等需求,不断提高对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发挥综合业务平台的纽带作用,对接大型企业、现货平台,大力推广基差贸易,拓展期货价格应用场景,建立期现融合的产业链生态圈,促进产业循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