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双碳目标下黑色产业变局 呼唤期现风险管理 “2.0版本”

张利静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张利静)12月5日,在第17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黑色分论坛上,来自黑色产业链的多家机构人士分析了当前煤焦钢产业在“双碳”目标下面临的最新变局,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为产业风险控制、衍生品工具应用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南钢金贸首席期现分析师、江苏富实数据研究院院长蔡拥政分析了当前钢铁、铁矿石以及煤焦产业面临的重要变局。钢铁产业方面,他表示,“双碳”目标下,整个行业的政策导向便是绿色发展,包括环保提升、电钢炉发展、节能低碳、绿色产品发展四个路径,这在短期给钢铁企业带来运营压力,产量缩减,能源、环保投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

  “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渐成熟,假设价格在20-40元/吨之间浮动(欧盟为25欧元/吨),钢铁行业完成以当前排放基础10%的减排目标,那么行业整体吨钢平均成本将增加4.08-8.16元/吨。如果市场并没有多余的配额可供交易,那只能以牺牲产能和市场份额为代价。”他进一步分析,“双碳”目标下的控产政策将持续至明年一季度,钢厂产能释放逐步向短流程方向倾斜。

  铁矿石方面,在“双碳”目标和钢铁“去产量”背景下,铁矿石供需面趋于宽松,价格大概率将逐步进入震荡下降通道。钢铁上中下游利润分布或将重构,上游资源行业向下游钢铁及制造业让利。煤焦方面,“在‘双碳’背景下,产能审批与焦化行业准入将更加严格,焦炭产能在本轮产能置换完毕后或难有继续增长空间。政策控产和环保要求力度将不断强化,压缩铁水产量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焦炭总需求将下滑2000万吨以上。”蔡拥政说。

  杭州热联集团副总经理劳洪波分享了当前衍生品工具服务头部产业公司的五个维度,并且以案例形式进行了剖析介绍。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丰富产业公司的研究体系、丰富产业公司的全面风控体系、丰富产业公司的经营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升级产业公司的传统客户关系,以上五个维度可以协助产业公司的资源变现。

  劳洪波表示,黑色产业链公司可以分为上游矿产类、冶炼加工类、下游终端类、贸易流转类四大类别,头部企业具有规模大、资源有优势、运营效率高以及具备产业优势等特征。例如,在“丰富产业公司的全面风控体系”维度下,产业公司可引入衍生品工具,基于业务环节的不同盈利模式,形成相对应的风险防控体系。以贸易公司为例,建立不同业务模式风险评估的模型,针对分销类业务现货流动性风险,可以从开展有逻辑的基差业务、提高终端客户的销售比例、缺乏流动性的库存被动套保等角度来应对;针对服务类业务保证金业务违约风险,可以从客户分类管理业务模式分类管理、建立风控预案、预警机制,进行全流程监控、极端情况下多结构的金融衍生品保护预案等方面应对;针对贸易类业务交易风险,可从交易规模管理、VAR管理等角度应对。

  在“丰富产业公司的经营模式,提高经营效率”维度下,劳洪波介绍,2020年印度由于疫情暴发,钢材需求受到严重影响,而国内需求快速恢复,因此当时出现大量钢坯进口的机会。但是由于国内的轧钢厂习惯于采购钢坯现货,从国外采购到进口落地销售,时间长达2个多月,期间价格波动风险大,业务规模很难做大。某头部产业公司利用衍生品在这期间大量进口钢坯,总量高达100多万吨,建立基差头寸,同时通过期现结合的方式完成60多万吨的钢材销售,保证了企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扩大了钢坯进口业务规模。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股份”)证券部投资室副主任耿浩博分享了南钢股份套期保值的探索,介绍了公司套保的1.0时代。南钢股份从2009年3月开始接触期货工具并逐步建立了以“利润锁定”为核心思路的套保制度和考评机制。在2.0时代,经济(金融)新周期、行业政策的拐点、衍生品工具等多维度因素都给钢铁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新的调整,VUCA“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特征越发明显;套期保值的目的迭代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改善经营”,更加侧重期现的联动性和经营管理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多平台、多模式和多工具为抓手,以产融结合为切入点,以信息化和量化为手段,实现利润锁定、库存调节、促进销售和客户服务的目的。

  例如,南钢股份在多平台模式下建立了“4+2”期现风险管理体系:以特钢事业部、板材事业部作为成材套保的核心单元,以国贸公司和采购中心作为原燃料套保的核心单元,构建主业风险管理的主体,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套保服务延伸。

  “公司正致力于新型产融生态圈建设,在期现结合的内部体系确立后,嵌入期货及衍生品以外的金融服务,提高圈层粘性。同时,向上下游客户输出套保理念及模式、交换产业信息,在期现上产生合作。另外,嫁接模式,基于大商所‘一圈两中心’、产融培育基地等构建期现结合的良好市场生态。”耿浩博介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