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欧佩克看好今明两年原油需求前景

王婧 经济参考报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2日发布最新原油市场报告,维持对2023年和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强劲增长的预测。

  欧佩克表示,有迹象表明,尽管存在高利率和通胀上升等不利因素,但主要经济体的表现仍然好于预期。

  欧佩克维持原油需求预测

  欧佩克12日在月度原油市场报告中表示,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244万桶/日,达到1.021亿桶/日;2024年将增长225万桶/日,达到1.043亿桶/日。这两个预测与上个月相比没有变化。

  “预计持续的全球经济增长将推动石油需求上升,特别是考虑到旅游业、航空出行和驾车需求的复苏。”欧佩克表示。

  石油需求在2020年因疫情冲击而急剧缩水,这促使一些分析人士预测全球石油需求的峰值将更早出现。欧佩克一直对全球石油需求的复苏抱有信心。欧佩克表示,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超过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

  欧佩克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7%,并将明年的经济增速预测维持在2.6%。欧佩克认为,全球经济上半年呈现出韧性,且第三季度延续了增长势头。

  欧佩克表示,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速未来可能进一步意外上行。此外,如果美国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速可能高于预期。

  欧佩克称,中国经济的恢复有助于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上升。

  欧佩克对原油需求增长前景的判断比其他国际机构更为乐观。国际能源署12日表示,化石燃料时代已经开始走向终结,预计到2030年之前,全球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需求都将达到峰值。

  国际油价呈现上行趋势

  欧佩克的最新报告发布后,布伦特原油价格升至2023年新高。

  截至12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55美元,收于每桶88.84美元,涨幅为1.78%;1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42美元,收于每桶92.06美元,涨幅为1.57%。

  上周,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减产措施,推动国际油价显著上行,一度升至近期高点。

  5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分别宣布,主动减产原油措施将延续至今年年底。沙特将把从7月开始的日均100万桶的自愿减产石油措施延长至12月底;俄罗斯每日将继续主动减产30万桶原油,直至今年年底。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5日涨至每桶90美元以上,为去年11月以来首次。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期货价格一度涨至每桶87美元左右。

  去年11月起,欧佩克产油国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开始采取减产措施来稳定原油价格,并在今年4月扩大了减产规模。

  美国拉皮丹能源咨询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鲍勃·麦克纳利说,沙特和俄罗斯5日同时宣布延续减产,凸显两国在积极管控石油价格风险上的决心。上述措施预计将给国际石油市场供应带来缺口,推动原油价格升至远高于每桶90美元的水平。

  欧佩克援引其他来源的数据称,今年第二季度,欧佩克的产量平均为2830万桶/日,与需求相比,出现了10万桶/日的供应缺口。

  欧佩克的最新月度报告还显示,尽管沙特进行了自愿减产,8月欧佩克石油总产量在伊朗产量恢复的推动下仍然有所上升,增加了11.3万桶/日至2745万桶/日。由于受到制裁等因素的影响,伊朗被排除在“欧佩克+”的减产计划之外。此外,8月尼日利亚的原油产量也有所增加。

  通胀压力有所加剧

  一些分析人士担忧,原油价格如果继续上涨将很快开始打击需求,这会令全球不少央行加息应对高通胀的压力加大,这些央行正在保持高利率,并努力维持经济增长。

  市场分析师迈克尔·休森指出,油价上涨将使各央行降低通胀的努力复杂化。休森表示,近期PMI数据已经反映出投入价格上涨的影响,通胀在未来几周甚至几个月内仍可能顽固。

  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的投入成本近一年来首次加速上涨。

  随着原油价格回升,美国国内汽油价格面临的涨价压力也在增加。

  挪威吕斯塔德能源公司高级副总裁乔治·莱昂表示,很难预测继续减产对西方通胀和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原油价格升高只会增加政府出台更多财政紧缩政策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美国。

  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敦促“欧佩克+”提高产量,希望能够降低能源成本,以帮助经济加速复苏,但“欧佩克+”产油国却坚持,正在采取的减产行动将帮助维持原油市场的稳定。

  原油销售是沙特等产油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分析师普遍预计,油价恢复至每桶80美元的水平,沙特才可能实现预算平衡。国际油价自7月份开始逐步回升至每桶80美元上方。数据显示,8月欧佩克的基准油价已进一步回升6.27美元至每桶87.33美元。

  沙特贾德瓦投资公司的报告显示,布伦特油价在8月底回升至每桶88美元,同时原油市场的基本面仍在收紧。

  海湾经济研究公司的主管贾斯汀·亚历山大表示,额外的减产似乎推高了价格,尽管伊朗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产量增加,但第四季度的原油供应目前看起来仍然紧张。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