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寿险公司中期业绩冰火两重天

30家中小险企徘徊在“温饱线”下

苏向杲证券日报

  今年上半年,头部寿险公司与中小寿险公司的业绩差距进一步拉大。据《证券日报》记者对今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梳理,在80余家寿险公司中,仍有30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对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的一季度净利+二季度净利相加得出),最高亏损超过10亿元。与中小险企形成反差的是,上市寿险公司上半年净利普遍出现大增。

  在今年上半年权益市场投资收益普遍较好、降税幅度较大等多种利好下,缘何有险企依然巨亏?一家小型险企投资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上半年权益投资收益普遍较高,但一些险企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不及预期,并且计提了减值损失。此外,随着此前一些险企的中短期保费今年迎来退保期,加上转型中长期保费,导致这些险企的投资资产大幅下滑,加重亏损。

  个别中小险企

  出现超10亿元巨亏

  截至8月5日,除上市险企及旗下寿险公司未披露今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之外,绝大多数非上市险企均已经披露该报告,寿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净利润、现金流等核心指标也随之曝光。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超过40家寿险公司盈利,有30家险企亏损。除上市险企普遍盈利之外,非上市险企中,泰康人寿上半年净利最高,超过100亿元;亏损的寿险公司中,亏损额最高的险企上半年亏损16.57亿元,还有2家险企均亏损超4亿元。

  需要说明的,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寿险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与寿险公司实际半年净利润略有差异,具体净利情况以寿险公司最终的年报为准。

  从今年上半年亏损最多的险企来看,该险企今年一季度亏损8.263亿元,二季度亏损8.31亿元,上半年合计亏损16.57亿元。虽然该险企未披露亏损原因,但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二季度该险企业务现金流入29.51亿元,资产现金流出47.70亿元,共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出18.19亿元。

  该险企表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优质流动资产折算后金额为146.64亿元,较上季度末减少15.37亿元。公司正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主推中长期保险产品,并着力发展期缴业务尤其是长期期交业务,不断增加负债久期,同时公司将优化资产配置,保证流动性持续充足。”

  从亏损额较大的险企整体经营情况来看,除部分新成立的险企外,大部分险企此前依赖银保渠道,并销售较多的中短期产品,随着这类产品今年迎来退保高峰期,现金流出现下滑,投资资产也出现一定的缩水。

  例如,另一家亏损较多的中型险企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基本压力情景测试下,公司万能保险业务净现金流在今年三季度为负值。同时,在压力情景一下,公司两款产品进入高退保期。中债资信7月31日披露的信用评级报告也显示,该中型险企去年以来受到公司转型、中短期产品大幅收缩的影响,退保率进一步提升,今年面临给付高峰。

  上市险企

  中期业绩大幅预增

  与中小险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市险企今年中期业绩整体表现亮眼。

  截至8月5日18时,除中国平安未披露业绩预告之外,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均披露了今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

  其中,中国人寿业绩预增幅度最大,2019年中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较2018年同期,预计增加约188.86亿元到221.71亿元,同比增加约115%到135%。中国太保预计2019年中期归母净利润约为162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96%左右。新华保险中期归母净利预计增加46.39亿元左右,同比增加80%左右。中国人保中期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36.74亿元到156.2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9.07亿元到58.60亿元,同比增加40%到60%。

  就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四家上市险企均提到受投资收益增长、所得税返对净利润的提振作用,因此业绩预增。从影响上市险企中期业绩几大因素来看,在保费端,随着转型持续深入,上半年上市险企推动保障型业务,为未来利润增长带来后劲;在投资端,随着今年上半年权益市场的上涨,险企投资业务收益有望大幅提升;政策层面,随着保险业减税降费政策落地,上市险企利润有望大幅增厚。

  对比中小险企经营现状,天风证券研报认为,上市险企管理层变动及公司架构调整等短期影响逐步消除、新产品上市推动、代理人规模有望企稳是保费增长改善的驱动力;财险方面,严监管下,大型保险公司保费增长预计更为平稳,同时下半年将迎来综合成本率下降拐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