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渤海财险拟募资不超10亿 近4年一直亏损

袁 园每日经济新闻

  继国任财险、泰山财险披露增资方案后,渤海财险发布了增资相关信息。

  日前,渤海财险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挂出一则“增资项目”,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0亿元,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29.74%。

  据悉,该增资项目截止到2020年2月27日。渤海财险表示,这次募资的用途,主要为该公司偿付能力的补充以及对投资、非车险领域发展的支持。

  公开增发不超9.68亿股

  公开信息显示,本次增资,渤海财险通过公开方式增发股份不超过9.68亿股,意向投资方认购股份每股价格不得低于(含)1.0331元,本次增资同股同价。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0亿元,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29.74%。同时,增资企业第一大股东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视情况可以进行非公开协议增持,以维持持股比例40.62%不变。

  增资完成后,原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低于70.26%,新增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29.74%。新引入投资方数量不限,渤海财险有权决定是否启动择优遴选程序确定最终投资方、增资价格及最终投资方认购股份数量。

  针对投资方,渤海财险也给出了要求,将主要从合格意向投资者的基本情况及突出优势、对增资企业未来发展思路和战略协同方面的设想、对增资企业发展战略以及经营思路的认可度、对增资企业管理架构以及管理模式和考核奖惩机制方面的设想、投资金额、认购数量等方面进行遴选。

  该项目挂牌截至2020年2月27日,若未征集到合格意向投资方,则以5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延长信息发布时间,直至征集到合格意向投资方。若征集到合格意向投资方,增资企业视情况有权决定是否延长信息发布。

  渤海财险成立于2005年10月,是首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16.25亿元,由天津国有骨干企业发起设立,产品涉及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短期健康保险。

  2012年渤海财险引入大洋洲最大的非寿险公司澳大利亚保险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目前共有6家股东。其中,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0.62%,为第一大股东;澳大利亚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6.92%,为第二大股东。

  作为一家成立10年以上的中小型财险公司,渤海财险的盈利情况却并不乐观。根据项目披露信息,自2016年以来,该公司一直为亏损状态,2016年到2018年分别亏损1829万元、1.94亿元、1.12亿元,2019年前11月净亏损2.8亿元。截至2019年11月,渤海财险总资产为57.9亿元,所有者权益8.15亿元。

  多家财险有增资计划

  对于此次增资,渤海财险表示,资金主要用于公司偿付能力的补充以及对投资、非车险领域发展的支持。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渤海财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8.85%,高于监管最低要求的100%,但却均低于上季度末数据。而根据2018年年报数据,渤海财险约40亿元的保费中,车险保费就超过35亿元,占比超过八成,高于行业的车险占比均值,非车险业务较少。不过,随着车险天花板的到来,非车险业务渐渐成为财险机构发力的另一方向。

  渤海财险官网信息显示,在2019年度年中工作会议上,渤海财险将“加强偿付能力管理”“推进车险有质量增长”“加快推进非车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等作为2019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增资的并非渤海财险一家,2019年下半年至今,已有包括渤海财险在内的多家财险公司公开发布增资公告,增资原因各不相同。

  以国任财险为例,2019年10月,国任财险在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披露增资信息,虽然其后期公布的增资金额较前期的方案有所变动,但是其增资目的却十分明确。关于增资所募集资金的用途,国任财险表示,所有款项将用于提升公司自身能力建设,服务新增业务和传统业务转型等方面。

  2019年11月,泰山财险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也挂出了一则增资扩股信息,拟新增股本6.73亿元,增资额不低于8.82亿元。增资完成后,原股东持有75.1%的股权,战略投资者持有另24.9%的股权。对于增资原因,泰山财险则表示,用于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保险公司,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业绩亏损需要增加运营费用,偿付能力下滑需要补充资本,业务扩张需要资金支持,这些都是险企进行“增资补血”的常见原因。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