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建“补短板”应结构性发力

王君晖证券时报

  基建投资增速在维持了5年近20%的高增长后,今年上半年增速明显回落,6月已降至3.3%,创历史同期新低。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高投入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善,投入逐渐放缓;另一方面也与防风险、去杠杆背景下信用收缩过快有关。持续回落的数据一度引发市场对基建承压及由此对经济稳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的担忧,而与此同时,对于依靠基建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诟病一直存在,大手笔基建投入也带来政府部门债务和杠杆的增加,连年高增长背后,基建投资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已呈递减趋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多年的推进后,如今已步入深水区。在一系列去杠杆措施影响下,资金面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今年以来外部环境“稳中有变”,贸易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担忧强烈。从传统来看,基建投资是最为常用的对冲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调节手段,但上半年数据反映出的信息似乎是该手段开始失效。

  在保持去杠杆的定力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压力之间,如何拿捏基建投资的尺度,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是需要考量的核心。在7月末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针对该问题的政策表述是“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传递出的清晰信号是本轮政策维稳并不希望走“大水漫灌强刺激”的老路,而是更加注重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这样的顶层设计符合当前的发展情况,而要真正将“补短板”落到实处,在自上而下推进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环节和细节需要明确,区域差异、行业差异等都需要权衡考量,在“短板”内,也需要进行结构性优化。

  过去的基建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道路等交通运输领域以及能源类等传统基建板块,目前这些领域已出现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伴随着整体经济从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基建投资的“补短板”自然应顺应这一趋势,找准基建板块中的新动能,如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新型基建、能源结构优化等,或可成为今后的发力点。

  从区域来看,欠发达地区将成为“补短板”重点,在我国中西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是经济民生的重要“短板”之一。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所改善,但相较发达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居民公共设施、生态环保、能源供应等方面,差距仍较为显著。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硬件缺失,正是当前农村基建“补短板”的重要发力点。对于相对发达的地区,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环保、轨交、航空等新型基建板块可继续加大投入,这对发达地区而言,也是可以着眼的发力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