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深圳住房体系蝶变: 落实多主体供应新建170万套住房 保障房比例增至60%

张晓玲 王曼迪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深圳新住房计划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过去30年商品房开发商单一供应,土地政府垄断供应的局面,建立真正的公共住房体系。形式上接近香港住房供应体系,也可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深圳城市形象的宣传语,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城市的就业机会,还因为美好的居住。而这,正在通过政府重构居住体系而实现。

  6月5日,深圳住建委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面向未来(2018年至2035年)的住房发展目标,计划未来18年提供170万套住房;深圳也是第一个发布2035年住房规划的城市。

  在这份详细的住房规划中,深圳将人才房、公租房、安居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定为2:2:2:4,彻底颠覆了过去30年以商品房销售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供给主体走向多元化;在住房土地来源上,也从过去的政府垄断供应土地,变为政府供地、企事业单位自用地、村集体用地、棚户区改造等多个渠道。

  这注定是一份写入历史的文件。深圳多位开发商、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均对此表示高度关注,认为它将深刻影响深圳的居住体系以及房地产市场,抑制楼市投机投资,并可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打破单一供应

  “这是住房制度的革命性变革”,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意见》中非常重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多主体供应住房的方向,不像过去统一由政府供应,大大拓展了供应主体,减少了过去单一供应造成的供需矛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意见》强调了多主体供应,包括开发商、长租公寓运营商、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各类社会组织,都可以提供住房,可租可售。

  其中,以房企为主提供商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以住房租赁经营机构为主,提供各类长租公寓;支持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和原村民,通过“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改造,提供租赁住房。

  近几年来,深圳长租公寓蓬勃发展,以开发商为主的长租公寓品牌争相抢占市场份额,比如万科、招商蛇口、龙湖、深业等公司,目前在深圳提供的长租公寓达数万套。

  万科、深业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其通过城中村综合整治来发展租赁,目前已改造玉田村、水围村、新围仔村等村的数栋村民楼。

  在保障房的部分,以市、区政府、人才住房专营机构为主,提供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用地或自有用房,以及各类金融机构采取直接投资、融资等方式,建设筹集保障房;此外,还支持社会组织等主体,建设筹集公益性住房。

  2016年9月,深圳市成立了人才安居集团,投入1000亿元作为资本金;在初期市政府出资后,后续可通过杠杆撬动6000亿-7000亿元资金,用于人才住房的全过程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

  据记者统计,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人才安居集团已通过各种方式筹集住房5万套左右,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加。

  从土地来源看,《意见》提出,计划新增盘活35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建设各类住房,存量可用的土地则包括企事业单位自用地、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

  至于为何是18年供应170万套房?住建委表示,预计至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将达到1800万人,新增约550万人,新增住房需求约180万套。综合考虑土地供应和住房建设筹集能力,将住房总量目标确定为170万套。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