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警惕半年报资产减值地雷

闻韶证券时报

  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剧烈波动,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高管自由裁量权过大。

  资产是公司创造经济利润的来源。不过,半年报披露刚刚一个月,已有十多家A股公司发布公告进行资产减值,比2017年同期增长近一倍,值得投资者警惕。一方面,半年报大部分无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以需要关注几个月后披露年报是否可能出现更多减值的现象。另一方面,太多的公司习惯于要么忍着不减值资产,要么就采用“一减惊人”的操作方式,令人愤慨但又无可奈何。

  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说法,主要有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以及短期和长期投资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的减值准备,等等。

  应收账款、存货和商誉的减值,是A股投资者最常见的资产减值地雷。比如,有一家A股公司对2018年6月底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商誉,一口气计提了数亿元的减值准备,其中商誉减值准备金额占比接近一半。

  如果把资产各个结构科目比作人体上的各个部位,那么上述公司如此大面积计提减值准备,意味着各个部位都出现了问题。其实,每家公司高管对于公司真实运营情况都是心中有数的,绝非到了出财报时才发现要减值,只不过是选在这个时点做,可能对公司影响更小、更有利而已。

  在经济金融降杠杆的大环境下,公司资产的真实质量和成色将进一步受到考验。如果公司主营业务不能真正产生收入,而是对资金拆借等资本运作有较大依赖,那么可以想象出应收账款和存货有极大的可能发生减值。笔者翻阅公司年报发现,许多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龄大部分都标注为一年内,如果不是真实的业务往来,那么这些款项就不得不露出真身了。

  笔者认为,许多公司商誉资产质量仍处于“包装期”,目前胆子小的进行了小金额减值,胆子大的根本就不进行减值,未来可能是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风险点。商誉本身就是一个让公司两难的话题。如果收购标的业绩不好,公司收购的动力不足,可能收购了面临其他隐形债务等风险;如果收购标的业绩挺好,那么公司不得不付出较多的溢价才能完成并购,就形成了金额较大的商誉。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公司选择“小减”不如进行“大减”,亏1个亿和亏10个亿都是亏。除了商誉等极少数科目之外,大部分资产科目减值准备即便计提过多也无妨,因为未来可以提出各种理由进行转回,就是所谓的财务“大洗澡”——一年巨亏几年盈利。

  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剧烈波动,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高管自由裁量权过大,他觉得钱能收回来就能,他认为并购标的公司可以实现业绩承诺就可以实现。一直到了几年后还是应收账款不得不减值了,一直到第二年第三年并购标的仍然是扶不起的阿斗,上市公司才不得不选择计提减值。

  近期监管部门对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中介机构进行了严厉监管,市场称之为“连坐”制度,相信勇于给上市公司过度粉饰业绩的注册会计师越来越少了。笔者理解是,对于数百万元、千万元的减值准备,投资者不妨放大了去考量,对于未减值的资产特别是商誉科目,投资者更要多留一个心眼。

  (作者供职于证券时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