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乡村旅游市场展露“虹吸效应”

胡学文证券时报

  优良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美化,逐渐培育起了依托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市场。

  胡学文

  回不去的是家乡,到不了的是远方——这句抒情的话,套用在笔者身上貌似有点过头,因为定居的深圳离湖南老家南岳衡山倒不算远,一年总得回去三五回,但思念老家的情感倒真是如这句话那般真挚。

  最近这几年回去,越发觉得农村老家的变化很大。环境变化之大首当其冲,环境卫生较之前已是翻天覆地,早几年就已经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每个组队结合居民居住密度和距离远近设置了垃圾收纳箱,每天都有垃圾车定时清理,一扫记忆中乡村卫生拖沓,白色垃圾、电子垃圾屋前屋后随意乱扔,道路两边惨不忍睹的景象。据说居民们早前还颇有非议,对舍近求远集中处理家中垃圾有些不适,但随着逐渐切身感受了环境变好变美的变化,就渐渐形成了习惯。搞好了基本的环境卫生,村委会又带领居民们搞起了更高层次的美化工作。早已经水泥硬化的乡村道路两边,栽上了漂亮的行道树,有樱花树、樟树、柳树,既考虑到了一定路段的整齐有序,又兼顾了乡村本身的错落有致自然美。尚未成林的行道树下,按照不同节气又栽种了各类灌木和小花,一进村口的车道,绿树矗立两旁,路基边上鲜艳的花朵映衬着格外好看,说是“误入”了某个度假村深处一点不夸张。

  环境好了、美了,深受其益的村民们,又琢磨起了如何把美好的环境和体验,推介给更多喜欢这类事物的人们。村委会因势利导,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让农民从种庄稼变身为“种风景”,卖农产品转变为“卖特色旅游商品”,把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一改过去忙时种田、闲时打工的状态,农民兄弟洗脚上岸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忙,家庭收入蹭蹭长。

  为了让乡村种花有规划、讲科学,早在2011年,老家村里就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一家园艺公司,筹建花卉基地100亩,每年可生产销售花卉盆景100万多盆。同一季节,经营品种多达100余种,其中公司基地培植品种80多个,国外进口品种10多个。品类繁多的花卉盆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买花赏景。有了专业机构的示范和指导,村里通过土地流转、连片开发,搞起了“花海”建设,一年四季油菜花海、葵花基地、玫瑰花园、草莓采摘轮番上演花的海洋。

  村里道路亮了、环境建设美了,村民们眼界也跟着水涨船高,积极加强自个小家庭院的美化绿化,家家户户庭前院后栽花种草,一些村民搞起了特色农家乐,成为周边县市老百姓节假日短途休闲的好去处。

  卖特色,扎根土地要发展,土味特产有市场。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一些原本在外发展的年轻人争相回家扎根乡村谋发展,搞农家乐的、做乡村游的、做农产品深加工的,在外见过世面、跑过市场的年轻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笔者熟识的一位同龄人,硬是在老家的地盘上搞起了一个红薯深加工厂,注册了品牌,标准了工艺,很快打开了市场,如今他的食品厂在原料栽种、果实收获、制造加工都有了一套标准的符合相关规定的流程,产品不仅仅在村里卖,还卖进了大城市的商超,更是通过网络卖到了稀罕这份乡下味道的五湖四海销售者手中!不少前来游玩的客人,都指定要到这位年轻小伙子的食品厂“打卡”,土里土气的农产品成了叫得响的品牌。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鲜见,最近看家人朋友圈分享,村里还搞起了网红摇摇桥、轮胎动物世界、骑行绿道、房车营地......扎根农村要发展,立足特色搞旅游,已是颇有几分成就和规模。

  而正所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良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美化,逐渐培育起了依托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市场。这样逐渐发展并富有广阔想象空间的大市场,开始展露出原本只有在大城市才有的“虹吸效应”,更多的好资源好要素开始被吸引过来。老家的大哥日前告诉笔者,村里的林场要被开发成滑雪场,政府引入旅游开发商总投资超过10亿。老百姓欢欣鼓舞,他们懂不得什么“由单纯观光型旅游向休闲运动型转变”的大道理,只知道这样的变化会让老家的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