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申万宏源-柔性显示材料迎变革机遇

申万宏源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投资提示

  可折叠元年塑造手机新生态,OLED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OLED具备色彩艳丽、自发光、轻薄可柔性等优点,区别于LCD显示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可实现显示器件的折叠甚至卷绕。当前OLED显示最大的应用场景在于智能手机,而OLED手机虽已发展至柔性曲面屏,但本质上相比LCD并未有突出的变化。根据AVC统计,2017年OLED手机渗透率约25%,2018年预计约30%,渗透率仍然较低。而自2018年开始主流手机厂商开始展示可折叠手机设计,三星预告将于2月20日正式推出,华为可折叠手机也有望于2月24日亮相,2019年将成为可折叠手机元年。我们认为可折叠手机的成功应用真正实现了OLED的最大优势,将重塑手机新生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OLED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可折叠技术带来材料变革,PI材料成新贵。可折叠设计最大的变革在于舍弃原有刚性的玻璃材料,转而使用柔性PI材料同时采用薄膜封装。基材由传统的ITO玻璃变为PI浆料,盖板由传统玻璃改用涂覆透明PI(CPI)膜,触控端也有望使用CPI。当前PI材料被日韩垄断,而国内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新纶科技有望成为韩国CPI企业国内的涂覆合作伙伴并布局OCA胶等其他柔性材料,鼎龙股份、强力新材等在PI浆料领域进展可期,时代新材已实现化学亚胺法PI膜量产,CPI材料也在研发部署。

  可折叠应用带动尺寸增加,发光材料需求加速提升。一方面可折叠手机应用有望带动OLED渗透率加速提升,另一方面多屏折叠可突破原有手机的尺寸限制,显示面积增加将加速提升发光材料需求。由于OLED面板及终端发光材料专利均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前端中间体、粗单体为主。近年来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持续投资加速追赶,IHS预计2023年大陆企业面板产能占比将接近40%,国内面板厂商良率提升,技术不断成熟,为材料本土化配套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强力新材、万润股份等企业凭借技术合作和自主研发陆续突破终端专利材料,开始进入国产产线的认证及量产供应阶段,国产面板厂商崛起有望带动发光材料国产化加速应用。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可折叠手机的成功推出将有望塑造手机新生态,加速OLED渗透率提升,带来PI等新兴材料变革同时提升发光材料需求,而国内面板厂商逐渐成熟崛起,为材料国产化配套奠定了基础,上游材料企业有望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推荐关注板块投资机会。柔性显示材料重点推荐:新纶科技(常州三期CPI涂覆、OCA等柔性显示材料)、鼎龙股份(PI浆料),关注时代新材(PI膜);有机发光材料重点推荐:濮阳惠成、万润股份、强力新材,关注飞凯材料;薄膜封装材料重点推荐:雅克科技。

  风险提示:可折叠手机应用推广不及预期;国产面板放量不及预期;国产材料厂商未进入主流面板企业;新技术对OLED造成替代

  投资案件

  关键假设点:

  三星、华为等主流手机厂商按计划推出可折叠手机;京东方等国内OLED面板厂商良率提升、成本下降,国产面板顺利放量;上游材料国产厂商认证进展顺利

  有别于大众的认识:

  市场担心智能手机销量不佳,OLED产业链前景成疑。

  我们认为(1)虽然当前智能手机整体增长乏力,但OLED手机渗透率仅30%左右,仍然较低,存量替代仍有巨大空间。而可折叠手机的成功推出实现了OLED的最大优势,使其能够真正区别于LCD手机,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有望重塑手机新生态,带动OLED渗透率加速提升。(2)产业链上看,手机OLED屏幕面板基本被三星垄断,上游发光材料等同样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尚处于从0到1的替代阶段。可折叠技术为PI等新材料提供了应用空间并加速提升发光材料需求,随着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产企业良率提升,国产面板厂商的成熟崛起为材料的国产化应用提供了基础,而上游材料企业在专利发光材料也陆续突破,未来发展有望加速,前景可期。

  核心风险假设:

  可折叠手机应用推广不及预期;国产面板放量不及预期;国产材料厂商未进入主流面板企业;新技术对OLED造成替代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