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银行间流动性“过度宽裕”利弊凸显:交易员“借亦苦,出亦苦”

陈植21世纪经济报道

  事实上,央行可以采取多项措施缓解这种局面,包括降准替代MLF、重启正回购等。但这些政策一旦落地,或许会对稳汇率与货币政策预期引导构成新的冲击。

  “幸福好像来得太突然了。”一家中小银行债券交易员曾诚(化名)感慨说。

  随着央行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及MLF超额投放引发银行间流动性日益宽裕,他骤然发现大型银行债券交易员的态度随之发生180度大转变。

  此前,他都是“求着”大型银行债券交易员借出资金,这些天多位大型银行债券交易员则主动找上门询问是否需要债券质押融资。

  “他们甚至连3000万元的债券质押融资额度也不放过,以往没有1亿元以上的融资需求,他们连看都不会看两眼。”曾诚告诉记者。

  多位中小银行债券交易员对此也感同身受。

  “8日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加权利率竟跌至1.45%,这在过去三年都是极其罕见的现象,足以表明当前银行有着大把资金但不知如何花。”一家中西部地区城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直言。

  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宽松,还在同业存单拆借利率骤降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7月份以来,银行同业存单利率迅速走低,几乎呈现“断崖式”下滑格局。截至8月9日,AAA评级的3个月期同业存单利率徘徊在历史新低2.0056%附近,离“2”整数关口仅有一步之遥。

  “现在整个银行间都有种大水漫灌的感觉。”曾诚直言。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宽松现象之所以出现,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机制不顺畅。此前央行之所以释放大量流动性,旨在鼓励银行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小微企业与实体经济,支持宏观经济复苏增长;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银行要么正在储备大量信贷项目,要么延续此前紧信用政策,导致理应流向实体经济的大量资金最终“滞留”在银行间体系。

  在一家券商宏观分析师看来,其负面效应正随之浮出水面——由于银行发现钱太多无处花,干脆投资短期国债或票据赚取收益,导致中国3个月期限国债收益率迅速下滑,甚至出现中美短期利差(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之差)倒挂现象。

  “事实上,央行可以采取多项措施缓解这种局面,包括降准替代MLF、重启正回购等。但这些政策一旦落地,或许会对稳汇率与货币政策预期引导构成新的冲击。”这位券商宏观分析师指出。

  同业存贷利率创新低

  8月9日,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与OMO利率出现倒挂,俨然成为当前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宽松的新缩影。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发布最新报告指出,这是过去三年以来,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与OMO利率第三次出现倒挂。

  “如今这次利率倒挂与2016年有点相似,比如经济基本面面临下行压力且货币政策出现结构性宽松迹象,但与此前两次不同之处在于,这次货币政策并未出现明显的宽松迹象,更多是央行释放流动性(投向实体经济)与银行落实信贷政策之间,出现了时间差。”他指出。

  正是这个“时间差”,让曾诚获得了难得的幸福时光。

  “现在不需要每天求着大型银行借钱,他们会主动送钱上门。”曾诚告诉记者。此前,中小银行通过国债质押向大型银行寻求资金拆借时,大型银行债券交易员都会“货比三家”,先评估中小银行能否按时还款赎回债券,再根据质押债券的信用评级高低决定是否借款。如今,这些大型银行债券交易员基本是照单全收,甚至会询问是否有长期资金拆借需求。

  “以往想找他们拆借一个月期限资金,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如今他们恨不得一口气借出一年期限资金。”曾诚直言。

  不过,烦恼也接踵而至——在银行间流动性过度宽裕情况下,银行同业存单利率开始呈现断崖式下跌,导致曾诚所在的中小银行此项投资收益开始大打折扣。

  “一周前,评级AAA的股份制银行一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还在2.8%,昨日已经跌至2%,甚至低于央行同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曾诚直言。这让银行左右为难,一方面同业存贷利率过低,导致银行存款业务存在不小的利差损失;另一方面在当前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宽裕导致各个银行间投资品种被争相抢购的情况下,能拿到同业存单额度已经是万幸了。

  上述中西部地区城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透露,在抢不到同业存单的情况下,不少银行干脆转而买入1年期以内国债或票据,尽管收益可能不如同业存单,但这总比资金闲置没有任何收益要好。

  “其实,不少银行同行不认为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宽松局面能持续很久。”该负责人直言。毕竟,大量本该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被滞留在银行间体系寻找投资机会,反而加大资本脱实入虚的规模。

  在他看来,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此前央行净投放5200亿MLF 后,通过连续数天净回笼操作,基本回笼了逾5000亿元流动性。

  “但这依然无法改变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他表示。8月9日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总成交量达到38476.47亿元,再度刷新8日创出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隔夜品种成交34333.17亿元,表明银行依然在忙着“出钱”,整个银行间弥漫着有钱花不完的景象。

  负面冲击“浮出水面”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银行间流动性之所以过于宽裕,一个根本原因是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机制不顺畅。

  “原先央行释放如此大的流动性,旨在鼓励银行向小微、民营企业、基建项目等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支持,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一方面银行从增加信贷项目储备到信贷投放,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不少银行鉴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因素,依然对民企、小微企业、基建项目采取紧信用措施,导致大量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只能滞留在银行间市场。”上述中西部地区城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直言。

  一位股份制银行中西部地区对公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他所在的银行分支机构仍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采取限贷措施。即便总行增加了小微企业、民企等领域的信贷投放额度,但鉴于现有的风险控制要求,他们递交的信贷储备项目几乎都是有过银行信贷记录或已经给予授信的企业,没有通过授信或信贷审批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依然被排除在外。

  “这意味着银行即便增加对小微贷款额度,但对信贷抵押品与外部评级的依赖要求并没有实质性降低。其结果是信贷储备项目贷款通过率不高,大量用于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仍然留在银行间市场。”上述对公业务负责人直言。

  这也让他所在的银行金融市场部变得忙碌——在信贷投放不够“给力”的情况下,金融市场部不得不将这些流动性投向1年期以内国债与票据赚取相关收益,等到信贷部门核定最终放贷项目并开始投放贷款资金时,再套现国债票据回笼资金。

  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对此表示,这背后,也有资本逐利性的考量——在减去市场资本溢价与所得税因素后,当前贷款收益率不如国债收益率,令一些银行更倾向将宽裕流动性投向国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触发3个月期国债收益迅速下滑,导致中美短期利差(3个月中美国债收益率之差)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出现倒挂,截至8月9日22时,中美短期利差变成-10个基点。

  “这无形间给人民币造成更大的下跌压力。” 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汇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向记者分析说。在中美货币政策持续分化的压力下,国际投资机构早已预期中美利差将持续收窄,如今中美短期利差出现倒挂,反而坚定了他们押注中美利差以更快速度收窄的信心,为他们沽空人民币创造新的“题材”。

  国泰君安分析师覃汉对此指出,鉴于将中美利差维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不排除中国央行可能会选择跟随美联储9月加息而变相加息,通过量松价升的方式来维持货币政策稳健态势。

  “不过,这些举措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目前解决银行性流动性过于宽裕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鼓励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覃汉表示。

  记者多方了解到,这需要相关积极财政政策相互配合。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加快专项债发债进度,解决重要领域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同时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硬约束,解除城投债隐性担保问题,彻底扭转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波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加大居民与企业的减税力度,有效降低企业经营压力同时盘活居民消费热情,驱动金融机构对民企投资放贷信心回升,最终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机制不畅的“痛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