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8年股权融资规模下滑近三成 头部券商承销业务“强者恒强”

罗晗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8年,A股市场股权融资募集资金总额达12087.35亿元,较2017年下滑,首发、增发以及配股都下降四成。从单个券商来看,股权承销资金总额排名前五的券商,并未易主,龙头券商优势尽显。分析人士认为,在2019年,科创板会带来新机遇,而在已经有所放松的再融资政策下,再融资规模有望提升。

  IPO和再融资规模降四成

  据Wind数据统计,2018年全年(按上市日),A股市场股权融资募集资金合计为12087.35亿元,比2017年同期下滑29.82%。其中,首发募集资金1378.15亿元,同比下滑40.11%;增发募集资金7503.52亿元,同比下滑40.94%;配股募集资金228.32亿元,同比下滑40.10%;优先股募集资金1349.76亿元,同比增加574.88%;可转债募集资金1071.10亿元,同比增加77.71%;可交换债募集资金556.51亿元,同比下滑55.54%。

  分析人士指出,A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已经连续两年持续下滑。2017年全年,股权融资募集资金合计为17223.86亿元,同比下滑18.35%。

  2017年,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部分条文进行了修订,同时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简称《监管问答》),被业内称为“再融资新规”。

  《监管问答》指出:“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不适用本条规定。”市场人士对此的解读为:上市公司融资后18个月内不能启动再融资,次新股再融资将受限;但可转债、优先股等不受此限制。

  2018年全年,增发募集资金7503.52亿元,同比下滑40.94%;配股募集资金228.32亿,同比下滑40.10%。但与此同时,优先股募集资金1349.76亿元,同比增加574.88%;可转债募集资金1071.10亿元,同比增加77.71%。

  头部券商优势明显

  据Wind数据统计,2018年(按上市日)股权承销(含IPO、增发、配股、可转债、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金额排名前十的券商依次是中信证券(1834.58亿元)、中信建投(1510.53亿元)、华泰证券(1384.80亿元)、中金公司(1184.41亿元)、国泰君安(999.37亿元)、国信证券(498.19亿元)、海通证券(463.42亿元)、招商证券(403.13亿元)、中银国际(239.59亿元)、国元证券(235.55亿元)。其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前五,连续四年位居前十。

  IPO承销排名方面,前十名依次是中金公司(368.09亿元)、华泰证券(194.85亿元)、中信建投(132.25亿元)、中信证券(127.76亿元)、招商证券(78.76亿元)、国信证券(45.22亿元)、广发证券(37.95亿元)、国泰君安(28.69亿元)、兴业证券(27.99亿元)、浙商证券(26.73亿元)。

  从排名情况来看,大券商在股权承销业务方面更具优势。天风证券认为,承销业务将逐步向中信证券等综合实力强的券商聚拢。“传统IPO从严审核,中信证券等优势券商的业务能力和风控能力将为其赢得拟上市公司的青睐。”天风证券研究团队表示。

  在行业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即便是名列前茅的券商也没能独善其身。2018年股权承销金额排名前十的券商同比均遭下滑,招商证券、中银国际和国元证券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下滑28.53%、51.82%和47.27%。

  2018年对于投行人士有些“不堪回首”,但在科创板等政策利好下,业内对2019年有了新的期望。某华南地区券商投行人士表示,自己所在部门已经储备了一些项目,科创板若在2019年春季落地,那么创收在望。

  “科创板成立后,预计大量新上市企业或转板企业为券商投行业务带来增量业绩;其模式创新,更加考验投行的识别、筛选、定价能力,业务能力强的头部券商预计更为受益。”国信证券王剑团队在其研报中指出。

  此外,再融资于2018年末得到“松绑”。2018年11月9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对于融资间隔时间的要求,增加了相关表述: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可不受上述限制,但相应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

  “此次规定有望提升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需求,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监管松绑后,2019年再融资规模有望提升。”王剑团队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