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外资“鲶鱼”入场 本土券商加速嬗变

周璐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目前证券业进入加速开放阶段,外资券商与本土券商同台竞技的大幕已然拉开。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券商陆续入场将引入更多增量资金、优秀人才、先进理念与创新业务经验,为我国券商创新与变革之路打开全新视野,并产生“鲶鱼效应”,倒逼行业转型升级,促进培育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优质券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外资券商陆续入场

  近期,有关外资券商“走进来”的消息频频出现。

  2019年12月20日,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上海开业,成为国内首家开业的新设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公开资料显示,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注册地为上海,成立时间是2019年8月20日,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公司股东包括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持股比例51%)、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4.9%)、上海黄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4.1%)。

  就在2019年12月18日,摩根大通宣布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这标志着由摩根大通控股的证券公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可以对外开展业务。其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投资咨询、自营、证券承销与保荐四张牌照。早在2016年,摩根大通国际就设立了摩根资管(中国)。随着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开业,摩根大通可以在华经营券商各类主营业务。

  在外资券商频频“走进来”的背后,是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2019年7月,国务院推出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对外开放举措进一步细化,扩大外资经营范围、放宽准入门槛等。2019年10月份,证监会再对证券公司对外开放时点进行明确,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中国市场前景非常大,这才使众多外资机构加紧在中国市场布局。期待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拥有更多跨境投资机会,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美国某金融机构高管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差异倒逼本土券商转型升级

  随着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加快,本土券商“走出去”动力不断增强,而外资控股券商的进入,也给本土券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2000年之后外资银行保险进入境内的表现看,外资并不可怕。”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证券与银行保险有所不同,不同业务线上中外券商的竞争优势也有差异。”

  张岸元指出,经纪业务方面,本土券商拥有明显的物理网点优势,外资难以超越。投行业务方面,本土券商项目储备丰富,上能对接国有大型企业资源,下能对接地方民营投融资需求。除非大力度收购投行业务团队,否则外资一时难以获得相关资源。不过,外资对海外市场和交易所更加熟悉,这一点本土券商很难赶超。在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业务领域,本土券商的优势在于对国内底层资产更加了解,风控管理更加符合实际;不过,外资券商在量化、做空方面具有较大竞争优势,这也许是本土券商最大的“本领恐慌”。

  面对外资券商带来的竞争压力,国内券商具有一定本土优势,但国内券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全国范围内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后,大量外资券商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且在没有股比限制的情况下,外资券商在决策与经营上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巨大成功经验的优秀外资机构,将与国内券商直接竞争。竞争加剧对国内大型证券公司影响不大,但会对中小型公司形成冲击,一些竞争力不足的券商可能会遭到淘汰。”北方某券商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本土券商来说,目前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发挥本土优势,形成业务核心增长点,促进各项业务转型或升级,这样才能在国内外机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身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大浪潮中,又适逢证券业对外开放加速的行业变局,本土证券公司应该如何转型升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券商?

  综合业内人士观点来看,无论是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还是业内并购,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张岸元指出,首先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本土券商要脱离“靠天”吃饭的属性,充分发挥风险定价、风险分散与风险管理等核心职能。科创板推出以来,券商跟投、融券做空等制度,对券商提高研究能力和定价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下一步创业板、新三板等的改革同样如此。其次要提升业务创新能力。本土券商在经纪和承销等传统业务上过度竞争,但在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创新业务上却竞争不足。传统业务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转型升级,创新业务则应更多借鉴境外券商经验。最后要推进国际化布局。对本土券商而言,国际化布局不仅仅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保障和服务,也会对自身资本管理、资产配置、扩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形成助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看来,一流投行肩负时代重任,先做大再做强,先取势再取利。通过并购重组,拥有产业投研能力与产业资源优势的大型证券公司(未来的一流投行)的盈利能力优势将扩大,而并购重组是提升实力的重要手段。轻资产业务线均面临能力提升要求,各家券商的能力差异将导致集中度提升。重资产业务将从债权转向股权,基于产业研究的股权投资能力将深刻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大型券商通过重组并购实现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未来可进一步将资本优势转化为利润优势。

  当然,本土券商对标国际大型投行发展的路上,离不开监管机构和证券业协会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部副主任、研究员卞永祖认为,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积极加大与境外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加强对潜在金融风险因素的监督检查。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同时,也要增强对投资者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同时加大境内金融中介机构培育力度,使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行等发挥好其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