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工智能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张兴旺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8月29日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各方专家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部分关键应用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人工智能将进入千行百业,解决垂直行业痛点的公司有机会成为伟大的公司。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广泛调动产学研各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优化产业生态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腾讯在上海地区对人工智能、云计算、文化创意等领域大幅增加了投入,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全力支持上海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专注视觉研究的优图实验室和专注智能网络安全研究的科恩实验室都落户上海。”马化腾表示,全力支持上海打造全球电竞之都。腾讯电竞六大职业联赛以及超过50家腾讯电竞体系职业俱乐部均落地上海。此外,助力上海市数字政府建设,打造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智慧市场监管平台等项目。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则宣布,微软首个线下互动教育和线上课程双向资源相结合的微软人工智能商学院项目正式启动。在去年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微软公司宣布,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在上海成立。

  据介绍,上海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先地区之一,集聚了核心企业1000多家,落地了一批全球创新研发平台,智能芯片等重要产品成功问世,应用场景建设成为国内标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载体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部分关键应用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图象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全国人工智能企业超过千家,覆盖了技术平台、产品、应用等各环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同时,行业融合应用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赋能性,成为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医疗辅助诊断系统已经走入医院,各领域“AI+”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辐射溢出效应持续增强。

  进入千行百业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指出,把AI作为重要运用工具的公司越来越多。

  马化腾表示,AI与各行各业日益融合。人工智能发展将带来以“AI+”为标志的普惠型智能社会。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前景看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未来10年将进入高速增长期。目前AI与各行业结合形成的智慧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零售等全方位行业解决方案正在全国落地生根。

  滴滴出行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出行安全领域。滴滴出行首席执行官程维指出,滴滴在思考用户背后的安全和提高服务。这背后人工智能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基于AI技术,可以给每个司机的驾驶行为做个性化安全报告,针对其不良习惯,个性化地给一些安全解决方案。”程维说,“应用这些技术,平台上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15%。”

  “据统计,部署AI的中国企业从去年的4%上升到14%,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比去年同期提升30%,AI驱动的智能世界加速到来。”华为常务董事汪涛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与社会环境产生更多碰撞,相互促进。预测到2025年企业对AI的采用率将达到86%,人工智能将全面进入千行百业,与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碰撞。

  “AI扎进了行业运用的厚实土壤。”沈南鹏表示,AI开辟了全新的产业图景,对传统行业的赋能显示出了巨大价值。随着算法、大数据、芯片等技术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解决垂直行业痛点的公司有机会成为伟大的公司。

  各方共同努力

  “人工智能芯片是人工智能行业的垫脚石,未来发展取决于人工智能的落地情况,落地场景越多越复杂,运算量越高,对于芯片要求越高。”寒武纪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天石表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对于芯片产业是利好。

  “企业要善于挖掘数据,再造工作流程,重塑员工的技能,确定平台战略,并选择安全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指出,“科技发展迅速,四平八稳过舒服日子不现实。”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首席执行官霍夫曼则表示,“处于下一代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刻,最关键的就是人工智能。”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直言,“我们需要阳光健康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应该遵循基本科技规律,并按照基本商业原则和逻辑,不能冒进忽悠概念。”沈南鹏认为,AI要以人为本,始终应该坚持服务于人、造福于人。

  “AI治理紧迫性越来越高,我们在深化对科技价值观的思考。”马化腾表示,AI治理方面,以科技向善引领全方位治理,确保AI可知可控可用可靠,加强全球治理和合作是AI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