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奇正藏药发布第六份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 4月10日,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公司在合规运营、科技创新、资源保护、员工成长及文化传承方面的责任实践。这是该公司自2009年上市以来,连续第6年自愿发布基于国内外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作为一个价值引领的企业,奇正藏药不断以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视角去归类基层工作,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牵引公司的业务活动,让公司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2014年,奇正藏药实现营业收入9.50亿元,其中核心药品业务实现销售收入8.11亿,净利润2.38亿元,合计纳税1.66亿元,其中在西藏地区纳税1.51亿元,已累计在西藏地区纳税10.82亿元。公司有员工1631人,通过1700家医院、23000家基层医疗机构、22000家药店和近百家连锁药店为患者提供产品服务。
  藏医药被誉为东方文明和智慧的“种质资源”,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上万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组方被保存下来。从运用低温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把传统的糊状黑膏药变成现代湿敷贴剂并带入内地市场开始,奇正藏药始终专注于藏药产业的现代化。公司通过科研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现代医学验证藏药,以学术价值推广藏药,不断让古老的藏医药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价值。2014年,公司所有的生产线、品种均通过新版GMP认证;红花如意丸首次进入西医权威指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盆腔炎性疾病诊疗规范》(2014版),这也是民族药第一次被纳入该类《规范》。在首届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公司“藏药消痛贴膏的关键制造技术集成创新”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带动藏药产业发展”荣获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奖一等奖。
  奇正藏药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持续洞察,深挖藏药资源的核心特质,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进行品牌传递,为消费者持续提供高品质、安全、有效的藏药产品。并通过实施药品召回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消费者咨询、投诉手册及流程等,确保消费者安心消费。2014年,公司组织开展消费者社区教育活动,教育消费者4万人次。同时,公司还开通了“奇正消痛疼痛管家”微信平台,通过对药店店员的教育向消费者传递疼痛管理知识。公司持续深入开展疼痛患者的自我药疗教育获得社会认可,荣获第二届中国非处方药品牌传播奖——最佳消费者教育贡献奖。
  民族药的一大特点是以植物药材入药,且产业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奇正藏药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建设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商业生态系统。公司注意通过原产地走访、座谈等方式,保持与当地居民及政府的沟通。在藏药材采购过程中,公司注重通过一线采购人员,向原产地农牧民传授可持续的藏药材采摘知识,规范药材采摘、晾晒等行为,提高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材的根茎,充分利用药材的花果枝叶。与此同时,根据公司战略及藏药材资源情况,奇正藏药长期在藏药材保护、藏药材种植研究及藏药材野生抚育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与保护基地建设,截止2014年,公司有藏药材保护研究基地3090亩,开展31种藏药材保护研究。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人才水平相对落后,且存在文化、语言等诸多差异,如何实现人才培养、实践劳动用工与权益保护,企业也面临着比内地更为艰巨的挑战。自1996年西藏林芝第一批藏族本土员工加入奇正藏药以来,公司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注重对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在招聘中优先考虑当地居民,把当地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放在与人才引进同等重要的位置,倡导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人才融合。2014年,公司有少数民族员工250人,其中进入公司管理层的少数民族员工为22人,公司高级管理者中当地居民占比51%。
  奇正藏药扎根藏区,在藏文化传承保护及公益救助等方面,始终考虑如何以长效机制反哺藏区、实现与西藏的共同进步。2014年,公司设立的“西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专项基金总计投入490.1万元,用于实施项目15个,其中包括设立国际奖学金专项,协助培养能够为中国西部地区和藏区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本土化技术和商业人才。2014年,奇正藏药因在民族地区的持续努力,入选“2013全球契约中国最佳实践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发轫于西方商业社会的概念,近年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共识。作为一家从西部地区发展起来的民族药企业,奇正藏药在近20年的发展中始终自发、自觉地践行着企业社会责任,在本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奇正藏药相信,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企业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4年,奇正藏药活跃在多个社会责任交流平台上,积极向各界分享奇正的社会责任实践经验,用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组织,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投身于可持续发展。(戴小河)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