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银国际证券现金管家货币基金首发募集68.83亿

资金市场流动性紧张 品牌基金仍受追捧

朱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Shibor自11月9日至12月1日期间的16个交易日连续上行,交易所、银行间各期限回购利率持续上涨,直到12月2日才有所缓解,各金融机构一度流动性紧张,交易员甚至不计成本“跪求”资金。就是在这样资金趋紧的情况下,中银国际证券的第一只公募货币型基金---中银证券现金管家于11月21日至12月2日首次公开发行,这个产品几i乎是踩着市场资金紧张的脚步发行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如此市场环境下,该基金竟能从市场募集68.83亿,实属不易。这也再次证明,不管市场环境如何,投资者仍然对品牌基金产品追捧。

  中银国际证券进军公募基金以来,依靠其资管领域的品牌和口碑,迅速得到投资者认同,进一步丰富了财富管理产品线。中银国际证券在资产管理领域始终注重市场品牌,坚守而不保守、积极而不激进的投资风格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市场好评。

  资管“老将” 再当黑马

  中银国际证券在财富管理行业已深耕十四年之久,经历了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巨变,也见证了整个资管行业的变迁。

  截至2015年底,中银国际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位列行业Top5,受托资产规模超过5600亿元,其中固收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在多年的发展中屡获多家权威机构的认可。2014-2015年,中银国际证券两度蝉联《证券时报》“中国最佳资产管理券商大奖”;2016年,公司资管业务还荣获“2015年度第七届中国私募基金年会”的“资管券商三年优胜奖”,旗下产品“中国红稳定价值”荣获“三年期金牛券商集合资管计划”产品大奖。

  优秀的成绩离不开强大的团队。中银国际证券旗下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实力强大的投研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超过10年、研究团队从业年限超过5年,构成公司投研的中流砥柱。在此基础上,中银国际证券已建立了完整的投资决策体系,在业内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是地地道道的资管“老将”。

  不难看出,首发规模成绩的背后,也是中银国际证券在“投研”与“品牌”两个维度上厚积薄发的结果。一方面,由于中银国际证券雄厚的投研团队支持,新产品才得以不断推出并受到业内瞩目;另一方面,经过数年积累,中银国际证券拥有较好的过往业绩,在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

  中银国际证券旗下产品屡获大奖,口碑、市场双丰收

  2013-2015年,中银国际证券旗下中国红稳定价值分别取得了43.11%、27.07%、48.02%的骄人业绩,也因此在今年的“金牛财富管理论坛”中,一举斩获“三年期金牛券商集合资管计划”产品大奖;另一只产品——中国红1号还获得了“券商大集合理财产品三年优胜奖”。明星产品辈出,中银国际证券“中国红”系列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客户口碑。

  进军公募市场后,中银国际证券依靠其资管领域较好的过往业绩和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受投资者认可度高。早在今年4月份,中银国际证券发行的公募产品也曾出现过火爆认购局面。旗下首只公募基金——中银证券保本1号,该产品发行短短15个工作日即达到50亿元募集目标。

  第二只公募产品——中银证券健康产业,则将投资方向锁定“大健康产业”,借着“十三五”政策东风,提前布局健康中国,深挖其中投资机会。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差异化、多元化,未来中银国际证券将借助自身传统优势,进一步拓展公募业务,及时开发出更多顺应市场变化、适应各类客户需求的产品。

  进军公募业务,绝对优势突出

  从2013年券商首获公募牌照以来,依托券商的投研优势、丰富的客户资源,以中银国际证券为代表的券商加快了进军公募的步伐,目前已有12家券商获得公募业务牌照。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共有9家券商或券商资管已经发行了47只(各份额合并计算)公募基金产品,合计接近800亿元,在公募基金市场领域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对于传统基金管理公司,这些获得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之前在资产管理领域已有多年积累,投研团队的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经验丰富,绝对收益投资优势相对明显,对权益产品的投研能力也是有目共睹。

  不仅如此,获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还摒弃了传统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考核和排名方式,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科学,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也是看三年甚至五年以上的长期业绩,并且将投资业绩与基金经理的收入挂钩,对基金经理形成更好的激励。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使基金经理更加专注于长期投资。所以,在中银国际证券的队伍里,既有久经战场的老将,也有实力突出的新锐精兵,这支投资队伍才是中银国际证券资管的核心竞争力。(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