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中铁:债转股优化资产结构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中铁8月6日晚披露了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预案,中国中铁拟向包括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9家投资机构发行股份购买其所持有的中铁二局等四家子公司股权,发行价格根据相关规则和交易各方协商确定为6.87元/股。此次发行预案的发布是中国中铁停牌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又一大进展。

  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引入股权资金,一方面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公司资产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优化公司的股东结构,改善公司治理。中国中铁在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将严格遵循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确保项目进行的每个时间节点需要的决策程序、信息披露都合法合规、公开透明。

  降杠杆减负债

  “基建行业整体利润率较低,项目前期投入资金需求较多、资金回收周期长、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较大,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据统计,基建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达80%以上,”该负责人表示,“受建筑企业原始资本金投入少等历史原因,及基建行业高速发展,企业结算资产和结算负债快速增长等行业特点的影响,公司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有息负债规模较大,利息支出负担较重。”

  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中铁负债总额为6744亿元,资产总额为844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9.89%。事实上,从2013年以来,中国中铁一直多措并举提质增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至2017年末中国中铁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已从84.59%逐步降至79.89%,下降约5个百分点,降杠杆、控负债初见成效,但距国家相关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2018年5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约束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国资委响应针对中央企业降杠杆、减负债、控风险提出了进一步的控制目标。

  “相对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制约了中国中铁推动结构转型与优化升级。经过比选,目前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是中国中铁实现降杠杆、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佳选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可以有效降低中国中铁和下属企业的债务水平和资产负债率,降低有息负债规模,减少利息支出压力,减轻企业财务负担。”该负责人谈到,“目前基建行业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有利于缓解公司资金压力和发展瓶颈,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拓展和巩固新老市场。”

  2017年,中国中铁实现营收6933.67亿元,同比增长7.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0.67亿元,同比增长28.44%。今年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达到6347亿元,同比增长13%,是央企建筑业上市公司中增速最快的。

  分析师表示,中国中铁作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领军企业,具有铁路、公路、城轨、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等多元业务技术资质,公司长期以来稳定增长的业绩,吸引了合格的债转股投资人参与到市场化债转股项目中,从而保障项目有利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家相关政策和会议精神显示出对基建行业企业的利好,预计在稳投资和保障在建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尤其是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的影响下,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企稳。Wind中信建筑指数自7月有旬以来上涨了约5%。

  此外,中国中铁从停牌到发布债转股预案,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较此前一些实施同类项目的企业用时大幅缩减,这也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对现有股东交易权的影响,维护了资本市场稳定。

  助推产业优化升级

  国家日前相关政策显示,支持企业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相关实施主体应真正参与“债转股”后企业的公司治理,促进其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同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区别于以往的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我们债转股主要亮点是真正引入投资人参与标的公司的公司治理,并注重与投资者开展在资本运作、资产管理、金融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不断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该负责人表示,“在公司6月下旬完成债转股投资人对标的公司增资后至持股期间,公司不仅保障实施机构享有公司法规定的各项股东权利,而且公司接受了9家债转股投资人委派的11名董事、监事参与到标的子公司的公司治理和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有效维护了投资人的股东权益。”

  与此同时,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完成后,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以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债转股实施机构将成为中国中铁层面的股东,这意味着中国中铁的股权结构将进一步多元化。该负责人表示,“在多元股东情况下,有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推动公司经营机制、管理理念方面的革新,也会对公司形成一股监督力量,将有利于整个中国中铁的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中国中铁表示,将以本次市场化债转股为契机,在公司基建、设计、工业制造、金融、矿产资源等产业链多环节开展合作,推动各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境内外广大投资者创造更多的回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