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能源分布式资产上链 数字新云南启航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7月20日,首届“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作为“数字云南”战略建设的核心主突破口,论坛围绕区块链技术热点和如何加速落地应用展开讨论。

  作为论坛的重要环节,在云南省省长阮成发以及省委核心党政领导的集体见证下,上海能链众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链科技”)、云南能投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能智慧”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正式签约,三方基于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共同启动“新能源 新经济 新智慧”项目。项目以云能智慧运营的新能源充电桩、电动汽车运力资产为基础,依托区块链技术,将应用场景与数字经济相结合,举三方之力共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实体产业区块链项目,实现云南省新能源车桩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重点项目签约仪式通过区块链电子签约系统同时完成签约

  

  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发表开幕致辞,充分肯定了云南数字经济开篇破题取得的系列成功,并描绘了云南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蓝图,向业界发出了深化合作的倡议,吹响了“数字云南”建设的号角。

  

  云南省省长阮成发致辞

  

  能链科技创始人兼CEO林乐博士,在下午的分论坛期间发表了题为《区块链与电动汽车产业数字化创新》的主题演讲,深入浅出地分析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将为新能源领域的产融结合、监管补贴、支付结算、运营管理等四大体系带来深度赋能,并受到在场各界与会嘉宾的认同。

  

  能链科技创始人/CEO 林乐博士

  

从左到右依次为能链科技创始人&CEO林乐、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院长侯树谦、云能智慧董事总经理张雷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据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8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在2018年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上,中国竞争力水平得分63.05,位居第2,2018年上半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1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2%,预测到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60.6万亿元。数字经济渐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云南作为西南重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也扮演着先锋军的角色。据悉,云南“一部手机”系列品牌已逐步形成,“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部手机云品荟”等项目开始建成运营,并先行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等都已落户云南,数据资源优势不断显现,“数字云南”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而此次作为“数字云南”战略的重要落地项目之一,“新能源 新经济 新智慧”项目以云能智慧经营范围的充电桩、新能源车、车桩管控网络运营发展为实体核心场景。基于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主链体系TFiN,能链科技打造了金融级分布式资产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新能源车桩资产的上链登记,通过存证智能合约模块完成对资产运营数据真实、及时、准确的透明存证登记,高效打通产融之间的信息链条,促进跨省域范围的资金高效配置在云南省新能源产业的增产扩建各阶段进程。同时,通过该数字化平台的分账智能合约模块,实现对消费资金流、投资资金流、补贴资金流的有效监控和可信分配,让运营管理方监管友好、有效,让资金方的投前评估和投后管理高效、准确。整个运作流程,基于实体产业的运营场景,通过物联网设备降低信息采集的成本,通过区块链技术降低信息可信的成本,实现社会资金高效服务于云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

  云南能投高级顾问、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沈韬博士,在分论坛上以《区块链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为主题,与现场与会嘉宾进行了交流分享,从云南省整个电力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入手,综合外省市优秀实践案例,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与绿色能源产业的适应性和支撑点,畅想了将区块链技术用于绿色能源行业改造和发展的趋势和意义。

  

  云南能投高级顾问、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沈韬博士

  

  能链科技致力于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具备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区块链底层主链体系TFiN,并聚焦于分布式资产的金融级服务。希望结合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企业级普惠金融。通过本次合作,能链科技依托金融科技助力云能智慧公司,在原有“车、桩、网”一体化运维的基础上,以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产业,实现新能源产业规模增长、区块链技术场景落地、金融科技针对性服务的集合式创新发展,加快云南省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倍速增长,加速推进云南绿色能源生产、消耗、服务全产业链闭环形成的步伐,助力云南“三张牌”发展战略,实现云南省能源产业、新能源行业的双重战略升级,践行企业级普惠金融,打造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新范式。

  据悉,为加快各界充分了解项目运作和实施情况,该项目将于8月举行演示说明大会,届时将对项目发展规划、新能源车桩网的建设实施、区块链技术的支撑和应用、金融工程的规划和进展做全方位的现场展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