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96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近百家上市公司分享这一殊荣

杨洁 吴科任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0日在北京举行,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人奖金800万元人民币。10名外籍专家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

  设立于2000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领域的至高荣誉。296个获奖项目具体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涵盖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全链条,既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又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约有100家上市公司(或旗下公司)参与在这些获奖项目中,部分公司还包揽了多个获奖项目,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推广作出卓越贡献。

  核潜艇、气象预报

  两泰斗获最高奖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各奖项中最受瞩目的便是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宁缺毋滥。根据2003年发布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中国工程院官网介绍,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生于广东汕尾,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系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

  黄旭华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19年9月,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据报道,在1988年的一次深潜试验中,试验前,核潜艇总体建造厂为参试同志拍了“生死照”,有的参试年轻艇员写好了遗书,看到这种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立即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

  中国科学院官网介绍,曾庆存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他是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61年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地球流体力学中广泛应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项。

  据报道,曾庆存撰写的《大气红外遥测原理》1974年出版,该书是当时国际上第一本系统讲述卫星大气红外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他提出的求解“遥感方程”的“反演算法”,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主要算法。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官网信息发现,2000年度至今,除了2004年度和2015年度两年奖项空缺,共有33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其他获奖项目中,青年人才逐渐成为生力军。例如,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有7项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龄不到45岁。团队平均年龄不足45岁的项目26项,占比56.5%。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

  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历经2018年度空缺之后,在2019年度分别授予一项大国重器和一个超级工程项目,“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共同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海洋国防建设的大国重器,具有设备系统多、功率密度大、布置紧凑、专业性强、工况多变等特点,总装设计制造技术极其复杂,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和封锁。

  具体来说,这一获奖设备就是曾开赴远海参与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人称“造岛神器”的中国自航绞吸挖泥船。据介绍,绞吸挖泥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挖泥挖得快,排泥排得远,船身稳得住。这一获奖项目在三方面表现卓越:一是掌握海底高强度岩礁快速挖掘破碎技术,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挖得快”的需求;二是发明复杂海况中重载作业可靠定位技术,满足了复杂海况工程“立得稳”的需求;三是研发超远距离连续高浓度输送技术,实现了“排得远”的强大能力,单装备最大输送距离国际领先,平均万方能耗降低15.8%。

  此外,依托该项目还构建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体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协同联动,市场、研发、建造互促互进,形成“系列化”产品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该项目取得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软件著作权43项,编修订国家标准7项。

  中国动力1月10日晚公告,下属子公司齐耀重工作为上述项目的主要参研单位之一,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架构技术方案,系统性地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打破该领域国外技术垄断局面,为装备的成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此次获奖,体现了公司的技术进步和研发实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另一个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是三峡枢纽工程。三峡枢纽工程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截至2019年底,三峡工程已连续10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枢纽建筑物工作性态正常,保障了长江流域防洪、航运、供水和能源安全,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三峡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面临着复杂的世界级技术难题,涉及到的项目完成单位多达30个,包括振华重工、葛洲坝、东方电气、长江电力、中国能源建设等上市公司。数万人员历经数十年攻关,在枢纽总体布置和枢纽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化、工程运行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创造了112项世界之最,拥有934项发明专利,编制了135项“三峡工程质量标准”,有力带动了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

  获奖项目体现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

  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获奖项目体现出创新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等特点,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安全和飞机制造等重要领域多年的科研积累和沉淀,厚积薄发,涌现出了多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成果。此外,获奖项目也体现科技支撑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金属材料、轻工、化工、建筑、机械、农业工程等各行业的获奖成果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

  三安光电等上市公司及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完成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据介绍,该项目历时十余年,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成套技术,关键指标国际领先。项目成果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在北京奥运会、“十城万盏”示范工程等重大工程实现示范应用。

  过去,半导体照明产品面临电光转化效率低、长期工作可靠性差、标准缺失等难题。该项目便主要面向这些难题,从半导体照明材料、芯片、封装、模组与应用全链条开展产研联合技术攻关,最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全套技术。项目主要完成人、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晋闽介绍,目前,我国已有近50%的传统光源被LED产品所取代,每年累计实现节电约2800亿度,相当于3个三峡水利工程的发电量,超过澳大利亚全年用电量。

  华泰股份1月10日收盘后公告,公司参与完成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参与的“混合材高得率清洁制浆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纸是日常生活必需品,而造纸往往会造成水污染。“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项目启动于2010年,当年,我国造纸产量接近1亿吨,占全球的1/4,位居世界第一,而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近40亿方,占全国所有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5,同样高居榜首。该项目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让传统的造纸行业焕发绿色生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克复表示,获奖项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彻底扭转了我国造纸污水只集中在末端处理的老观念老方法,转变成全程清洁生产,为从根本上减少造纸水污染提供了成功示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