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华大基因:坚守研发创新 成就全球“抗疫”先锋

齐金钊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齐金钊)2007年,华大基因创始团队南下深圳,在开展“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向基因科技产业化“无人区”积极探索;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华大基因运营的“火眼”实验室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塞尔维亚、文莱、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成为全球“抗疫”的中国名片……扎根深圳13年,华大基因坚守“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践行着“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

  与特区精神契合

  13年前,怀揣着对基因科技未来前景的笃定,一帮年轻人南下深圳,创立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基因科学的种子落地生根,并逐渐枝繁叶茂:

  ——2008年10月,完成大熊猫基因组测序;2011年,破译德国致死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病原体基因组;2014年,成功研制了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2020年,成功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华大逐渐在行业内确立了自己的领跑地位。

  “我理解的特区精神是敢为人先、砥砺奋进。”在深圳特区迎来40周岁生日之际,华大集团党委书记、华大基因常务副总裁杜玉涛表示,华大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深圳对于前沿科技的支持和鼓励,深圳对创新的包容对生命健康科技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深圳先行先试,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全覆盖的城市。

  除了创新包容的创业环境,杜玉涛认为,在华大发展壮大过程中,“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的发展理念无形之中也影响到了华大基因的企业价值观。“过去,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在追赶世界科技前进的脚步。未来,相信深圳会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例如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深圳企业的医疗器械驰援了全球,成为全球科技战疫的重要技术支撑。”

  助力全球“抗疫”

  今年以来,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依托自身的产品和研发优势,华大基因一直活跃在海内外抗击疫情的一线。供不应求的检测试剂盒和遍布全球的“火眼”实验室,让华大基因成为行业里的“抗疫”明星。

  据华大基因介绍,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运营的“火眼”实验室已在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等全国10余个主要城市落地,全国“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 20 万人份。

  除了国内市场,华大基因运营的“火眼”实验室已在文莱、塞尔维亚、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落地,以持续确保全球抗击疫情的检测需求,在全球范围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截至2020年6月30日,华大基因累计在海外运营“火眼”实验室 58 个,分布在全球 17 个国家(地区),已 运营“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 20 万人份。

  “我们坚持全球化布局,提供核酸检测试剂盒及“火眼”实验室一体化解决方案,协助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共筑医学检测防线,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中国科技力量。” 杜玉涛表示,未来疫情平稳后,公司将继续推动“火眼”实验室在其他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与当地医疗机构及公共卫生系统一起探索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等领域的应用。

  看好深圳发展“后劲”

  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从过去南海边陲的农业县,逐渐成长为如今新兴产业繁荣的现代化城市。从“三来一补”,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如今以基因科技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深圳在不断的产业迭代中释放着新的发展动能。

  “我对深圳发展的后劲信心十足,深圳开放的创业环境和培育、鼓励创新的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对于深圳的未来发展,杜玉涛表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底,深圳是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虽然深圳在文化积淀、国际化、金融服务方面目前仍和北京、上海有所差距,但深圳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非常看好深圳未来的发展前景。

  杜玉涛认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深圳在高校培育和专业人才积累方面是需要补齐的“短板”。深圳市推出了非常优厚的人才吸引机制,但于城市长期发展而言,专业人才输送是非常重要的动力源。

  据悉,在科研和产业化过程中,华大一直在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尖端人才培养之路。早在2011年,华大集团就设立了华大学院,致力于培养生物领域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创新拔尖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特色教育体系及符合基因组科学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从科学到产业全贯穿综合性拔尖人才,为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后备力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