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FDD发牌重塑4G市场新格局

刘丽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27日正式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LTE FDD制式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全面迈进4G时代。业内人士表示,FDD牌照的发放,将增加投资、刺激竞争,有望给通信业带来3000-5000亿元的市场的市场空间,未来两年联通和电信对移动4G建设的接力效应将使得4G产业链维持较高景气度。

  电信有望逐步收复“失地”

  据三家运营商近日公布的最新运营数据,中国移动2015年1月4G用户新增1673.3万,突破1亿大关累计达1.06797亿户。移动用户数净增192.1万,累计达8.08555亿户;3G用户在12月恢复增长之后单月再次净减472.9万至2.41024亿户;中国联通1月份移动用户数仅新增8.3万,累计约达3亿户,但新增用户数创下历史新低;中国电信1月份新增移动用户105万,累计达1.8667亿户;当月3G用户新增212万户,累计用户数达1.2075亿户。

  对于中国电信来说,在移动业务方面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然而,随着4G业务的推进,中国电信有望逐步收复“失地”。

  数据显示,2014年1-7月,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数只有2月份是在小幅增长,其他月份均处于下滑状态。然而随着2014年7月天翼4G在国内16城市开始大规模放号,对中国电信移动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2014年8月份开始,中国电信每月移动用户新增量一路走高,8月52万,9月101万,10月126万,11月131万,12月148万。下半年的增长量超过了上半年的流失量。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月报显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4%、-3.3%、1.1%,增量收入分别为41亿元、-206亿元和26亿元。中国电信主营收入增长、增量收入均高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跃居行业第一,这也是自2008年电信运营商重组以来,中国电信首次获得行业排名第一的业绩。

  此外,根据赛诺12月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中国电信3G+4G终端市场份额达到20.5%,这也是自2008年电信运营商重组以来,首次超越了联通。

  而对于中国移动,LTE FDD牌照的发放意味着真正的挑战正式开始。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4G部署将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中国移动能否像2014年一样高歌猛进结果难料。实际上,从财报来看,中国移动其净利润已经连续5个季度出现下滑。

  摩根大通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复苏,相信4G业务动力将上升。近期中国电信上客强劲,每月每户平均收入(ARPU)于第四季按年下跌2.9%,相比中移动跌8.9%及联通跌13.8%,中电信ARPU显示出复苏态势,另外,中电信今年资本开支将不少于1000亿元,主要是加快网络推出,预计FDD牌照发放后,4G业务动力上升将缓和盈利逊预期的影响,对中电信看法正面,予以增持评级。

  产业链迎来实质利好

  4G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以及相关产业链迎来了实质性利好。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杨杰在公司产业链年会中表示,2015年中国电信希望移动新增用户达到1.2亿户,其中,4G用户新增1亿户,天翼终端突破1亿部。

  根据中国电信提出的2015宽带计划,将再完成光纤到户覆盖4500万户,建成一批全光网城市;推进宽带速率提升,力争到2015年末,宽带平均签约速率达到20M。此外还将加快推进4G网络覆盖,提供双百兆网络服务,4G网络覆盖重点城市和发达乡镇和一般地区的县城区域。

  目前,市场上在售天翼手机大约1150款,其中4G终端达到百款。全网通4G手机的持续升级,安全手机、视频手机的相继推出,有力提升了天翼终端的市场影响力和差异化竞争力。根据 “卓越100”计划,2015年中国电信将投入160亿元,通过市场化的“赛马”机制和资金牵引作用,引领终端产业迈向“精耕”客户需求的时代。

  2015年2月14日,中国电信面向全国开放天翼4G业务,率先在业内推出“用流量免语音”的创新产品等等。

  中国联通也表示,将加快扩大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网络速率,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近期将在全国大力开展4G业务推广,资费水平将大幅下降,并将推出流量不清零套餐、流量银行等服务吸引新用户、转化老用户。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FDD牌照的发放,将增加投资刺激竞争,有望给通信业带来3000-5000亿元的市场的市场空间,未来两年联通和电信对移动4G建设的接力效应将使得4G产业链维持较高景气度,而中国电信将利用4G大力发展的外部机会来改造其内部技术带来的弱点,通过市场竞争逐渐改进网络的劣势和终端的劣势,从而跟上竞争的步伐;同时,凭借在宽带和融合业务方面的明显优势,进行针对性的竞争,从而确保中国电信市场上的占有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