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金巍:新文化经济有创新性、融合性与要素性三大特征

叶松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秘书长金巍演讲

  中证网讯(记者 叶松) 2017年1月14日,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年会暨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新年峰会在京召开。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秘书长金巍在会议上表示,新文化经济有创新性、融合性与要素性三大特征。

  金巍表示,新文化经济是新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发现过去所谓的文化经济,主要是以单一的文化行业、文化产业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经济研究和实践,并相对保守和孤立地游离于国民经济体系的边缘。新文化经济是以“新文化经济实践”体现出来的,我们已经看到了新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新文化经济时代有三个特征:创新性、融合性与要素性,从这三个特征我们可以透视文化经济的三个层面,就是文化产业、泛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

  第一个特征是创新性。强调创业和创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占主导地位,并以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标志。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硬实力,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化产业为什么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处于“三元动力结构”阶段,文化、科技和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三个主要动力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文化创新也就是内容创新,需要科技创新也就是发展文化科技,需要金融创新也就是发展文化金融。特别是,强调文化科技和数字技术的文化产业特征越来越明显。国家最近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数字创意产业”成为五大产业或五大产业群之一,这一调整具有很强的标志意义,这和文化产业有什么关系?有一点很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中,创新是最重要的主题。

  第二个特征是融合性。泛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崛起,文化动力在非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作用开始显现。经济新常态下,很多产业面临下行压力,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创新,需要增加新的竞争力。文化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升级是有共识的,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决策层对此有了一定的思想储备。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我国首个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所谓“相关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七大产业,并首次提出“文化含量”的概念,要求“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明显提高”。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蓬勃的文化创意融合性产业或泛文化产业的产业实践,这种实践正在促进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创意经济”形态的崛起。

  第三个特征是要素性。文化作为经济发展要素在产业层面凸显,文化经济实践成为两个文化经济研究视角的交叉点。如果没有融合性产业的发展,我们可能在研究上还很难把经济发展的动力研究这个路径和文化产业研究这个路径结合起来。因为前一个是比较宏观的层面,是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问题。文化产业正在逐步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大循环,这加强了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强化了经济发展要素的系统性,但这个系统中文化要素仍然是短板。我认同“科技和文化是当前新经济创新发展的双动力”的解读,我们说供给侧改革,制度供给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层含义,文化或思想供给也是题中之义。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比较形而上,那么文化的要素性不如从产业的文化动力问题入手。相关产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实践已经开始印证这种逻辑。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文化在各种产业层面的渗透,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反复使用的边际报酬递增的要素投入大有好处,这种新文化经济实践,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研究和经济的文化动力研究两种视角的交叉点。

  所以,从文化金融角度上,我们的关注重点也会有所变化,就是要关注经济形态的新变化,关注资本流向的新变化,要重点关注对促进新文化经济实践有意义的课题。这需要“宽窄结合”的方法论,就是文化产业统计口径要窄,文化经济实践视野要宽,我不赞成在文化产业统计上扩大化,但这不影响我们把文化创意融合性产业或泛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问题等也作为文化金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