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潘光伟: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彭扬 陈莹莹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彭扬 陈莹莹)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从近年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情况来看,在宏观政策、实践操作和完善服务这三个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银行业在推进普惠金融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潘光伟指出,一是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面临缺信息、缺信用、缺担保等融资障碍,银行业为其提供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内在动力不足,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完善。信用信息碎片化分布,外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很多领域立法缺失或层级不足,一些抵质押融资创新缺乏配套机制。三是金融消费者教育有待加强,长期积累的“刚性兑付”观念影响依然存在,“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观念仍未有效建立,风险和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潘光伟表示,一是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平衡,确保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大精准扶贫支持力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潘光伟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攻坚工作部署,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精准对接脱贫攻坚金融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地探索创新有效的扶贫方法和模式。一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双基联动”等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探索“两权抵押”试点模式,以金融手段盘活乡村中“沉睡”的资产。因抵押物缺失,贷款难问题在农村一直难以破解。通过推广扩大“两权抵押”试点模式,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权,可以有效盘活乡村中“沉睡”的资产,破解农户担保不足的难题。三是发挥各类金融机构“造血”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多元化优势和互补作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重视培育“造血”功能,拔掉穷根、防止反弹,把金融扶贫落到实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